![]() |
|
|||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將“天津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以“溼地”保護類型全部劃入了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內。該區域以貝殼堤、牡蠣礁珍稀古海岸遺蹟和溼地自然環境及其生態系統爲保護和管理對象,總面積88.49平方公里。記者昨天專訪了市海洋局副巡視員汪蘇燕,詳細解讀了今後自然保護區將如何被“特護”。
記者: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哪兒?
答:含有牡蠣礁的七裏海溼地坐落在本市寧河縣西南部,是海陸變遷形成的具有顯著海洋特徵的古瀉湖型溼地,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具有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重要作用。同時,由於它是古海岸遺蹟,在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等多學科研究以及分析判斷現代海岸線的演變、海平面的上升等方面同樣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被衆多知名專家學者譽爲“天然博物館”。由於保護區保護對象是近一萬年以來渤海成陸的海洋遺蹟,隨着渤海海退,這些保護對象已經脫離了與海的聯繫,使其成爲全國唯一一個不涉及現代海岸線的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記者:將保護區劃入生態紅線有何意義?
答:本市僅有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劃定生態紅線之前,市民很少有人知道保護區,它們的保護工作更缺少羣衆的理解、配合與支持。此次,在全市範圍內動員市民共商,將山、河、湖、公園、溼地、林帶劃入生態紅線,一是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使政府和公衆凝聚共識,形成生態保護合力;二是將山、河、湖、公園、溼地、林帶這些確實應該保護的生態環境系統劃入生態紅線,將營造更加積極的生態保護氛圍。
記者:主管部門的保護工作如何開展?
答:這些年,海洋局針對不同保護對象和功能區,實施了有效管理。通過十多年來不間斷的巡查保護工作,盜挖貝殼堤的行爲已經基本杜絕,貝殼堤呈穩定狀態。2010年至今,保護區處累計巡查121905公里,派出人員2707人次;處置盜挖貝殼、牡蠣以及各類破壞溼地生態環境的違法案件多起,使得違法破壞活動得到有效遏制。同時,相關部門通過疏通水系、修復植被、修復沼澤淺灘、修復和構建鳥島,實施全天候無人視頻監控等生態保護和管理措施,使七裏海溼地自然生態環境質量日趨良好,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