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兩款打車軟件的興起,讓本就熱鬧的出租車市場更加火爆,也改變了很多出租車司機的生活——從最初只有年輕司機“嚐鮮”,到現在老司機們也開始摸索起智能手機,學習打車軟件,與市場一同進步,這種變化的背後,也是時代變遷的生動體現。
58歲老“的哥”一月搞定打車軟件
下午6:30的高峯點,剛送完一個乘客到河西區天津灣附近,銀建出租車公司的李殿元師傅手機傳來嘀嘀打車的提示:“師傅,我在河西區南樓地鐵站邊上,想去河東區二號橋。”聽完,李師傅立即拿過手機按下搶單鍵,順利搶下一單,這是他今天嘀嘀打車的第12單。由於信號不穩,之前有兩單未能順利支付,所以,加上剛剛這一單,李師傅才湊夠今天微信支付的第10單。相比以往,他除了正常的收入外,還能領到75元的補貼。
算起這筆賬,李師傅就樂得不行,不過提起這個“實惠”,李師傅又有些懊悔,因爲他用得太遲了。一年多前,身邊就有人推薦他裝一個軟件,58歲的他,平時用手機只用來打電話、發短信,智能機用不慣學不來,因此沒上心。直到去年年底,身邊越來越多的同行用上了打車軟件,看見他們一月下來多掙了3000多塊,李師傅才“動了心”。很快,他專門花1168元買了個大屏智能機,裝上了快的打車和嘀嘀打車兩款軟件,摸索了一個月,終於上手。
正在慢慢被顛覆的拉客“門道”
雖然補貼政策能讓李師傅目前的月收入額外增加兩三千元,但他心裏非常明白,這種“便宜事”不會長久。不過通過一個月的使用,他也明白了,如果不及時學習這種軟件,將來很可能競爭不過人家。
開了十多年出租車,李師傅和其他老司機都遵循着多年來摸索出的經驗,高峯點在人流密集處多拉快跑。平峯期,就只能在那些人多的路上多轉轉,運氣好,能多拉幾個,不行就空駛。心裏有張地圖,活兒是越跑越有,乾等着肯定沒有,能拉上遠道的乘客,那是最實惠的。
現在不一樣了,高峯期打車人多,用不用軟件都有活兒拉。可一過高峯點,特別是夜深後,打車軟件的威力就凸顯出來了。完全不用漫無目的地在大街上瞎轉悠,車往人流集中的區域一去,不一會兒就能收到打車信息,一搶一個準,有種撒網收魚的感覺。深夜時更是準,乘客一般不會亂動,只要李師傅搶單,電話約好後,哪怕隔個兩三公里,一個願接,一個願等。“空駛率降低了很多,以前那些老經驗,比起這個高科技,要落後太多了。”李師傅佩服地說。
打車軟件興起的同時,爭議也在不斷升級,影響司機駕車注意力、不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權益如何保障等。對這些問題,一些的哥司機表示,打車軟件是語音提示,只需要注意聽就行,等送完乘客後纔會搶下一單,因此軟件和行車安全並不直接衝突。至於路邊攔車的乘客,李師傅說,他並沒有完全依賴打車軟件,空車遇到路邊拉車的乘客,照樣會拉。
李師傅說,儘管58歲的年紀了,但還是需要與時俱進,畢竟,打車軟件帶來的實惠,以及給自己的生意帶來的變化,實實在在看得見。新報記者彭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