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3年年底,一組母親打女兒巴掌的四格漫畫,以『刷屏』的轉發量在微博爆紅。該組以『惡趣味』著稱的漫畫同時也引發很多人的思考:這種巴掌式的體罰行為,並不是不存在。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溫州晚報《雪君工作室》主持人鄭雪君建議,借鑒國外做法,在中國推廣『無巴掌日』,呼吁改變『虎媽』、『狼爸』改變教育觀念,勿體罰孩子。
4月30日,是國際『無巴掌日』。據了解,它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的活動。
該活動一經推出便得到世界各國響應,並被擴展為『國際無巴掌日』。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參與,各國同時在這一天開展終止體罰孩子的各類型活動。
『這個日子,在中國,鮮有人知。』鄭雪君感嘆道。
在鄭雪君看來,中國的兒童教育觀念存在著一系列亟待根除的弊病。
『近兩年媒體屢有報道,幼兒園老師體罰孩子的各種變態行為令人發指。』鄭雪君說,在學校,盡管《義務教育法》一再強調要尊重和愛護學生,可仍有不少教師更推崇『短平快』的懲罰或體罰手段。老師的居高臨下、傲慢粗暴,甚至變相體罰等都會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創傷。
不僅僅是在學校,極個別家庭『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令人不解。
鄭雪君舉例道, 2012年4月28日,海南省海口市一小學生小月,因數學考試成績不佳,而遭到父親體罰。
『幾根衣架都被打斷了,孩子後背上全是一條一條的傷痕,並且甚至在深夜被父親拒之門外。』鄭雪君說,當時醫生在檢查後稱,孩子身上有多處軟組織損傷。而這名父親正是海南省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名中層領導。
鄭雪君說,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虎媽』『狼爸』屢見不鮮,『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觀念根深蒂固,不少家長身患『教育暴力病』。
『兒童受到暴力影響,除身心受傷外,也會令他們自信心低落,影響與他人的關系和學習能力,還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如逃學、結交不良朋友、自毀等。』鄭雪君說,中國推廣和宣傳『正面管教』的措施迫在眉睫。
因此,鄭雪君建議將每年的4月30日設為『無巴掌日』,呼喚尊重型教育,禁止體罰兒童。
『設立「無巴掌日」的形象大使,普及大眾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認識。』鄭雪君說,同時還應在全國各學校、社區舉辦宣傳活動,教育群眾以非暴力的方法解決衝突。
除此之外,鄭雪君還建議,社區應每年至少一次對所轄范圍內的家庭情況進行摸底,並對重點家庭孩子的身體、精神情況做評估測試。
『如果發現測評不合格的家庭,應每月進行回訪,並追查虐待源頭,及時進行教。』鄭雪君說。(記者趙曄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