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來自天津的一羣志願者,25年來,持續對雲南麗江寧蒗、玉龍等地少數民族地區支教。他們從“洗白白”開始,樹立孩子們的自信;他們挨家挨戶給沒有照過像片的老鄉照全家福;他們支援了大量的衣服、學習用具;他們幫助建立圖書室、籃球場;他們把身患疾病的少年接到天津動手術;他們和這些彝族、納西族、布依族、摩梭人等少數民族羣衆成爲親密無間的兄弟。本報1月21日以《他們幫山裏孩子恢復自信》爲題,報道了這羣可愛的志願者,很多市民爲他們的所爲而感動。近日,記者再次走進這羣可敬可愛的志願者,探尋更多的幕後故事。
從幫助他人中收穫快樂
志願者“海風”是他的網名,他不願意拋頭露面,只想踏踏實實地做點事。“我能獲得的,只是在幫助別人中收穫的快樂。”
海風今年49歲,大專畢業後參加工作,“我的命運是被知識改變的,所以更注重這些大山裏孩子們的學習。”海風原來在國有企業上班,後來辭職在塘沽做紅酒生意。“我現在談不上大款,但手頭還有點錢,至少不再爲吃喝發愁,我當前主要的精力就是做志願者。”海風說,志願者們有外企員工、個體老闆,也有大學生創業者,還不乏機關的科級、處級幹部,大家都很低調。
海風說,他的公益之路從1989年開始,並在後來逐漸深入,“最初是一個驢友的介紹,他在麗江的瀘沽湖附近支教。我們被他的經歷所吸引。”爲了保證物資的準確發放,也爲了更深入地瞭解當地的真實狀況,從2010年開始,海風每年都要去一兩趟雲南,可迄今爲止包括玉龍雪山在內的很多景區,他都是數次過門而不入,他的腦子裏,滿滿都是孩子的臉。
“我們是民間組織,收到的錢、財、物必須透明,大家才能放心。我們的賬目都放在網上,隨時公佈。”海風說,捐上來的錢都不在他的手裏,是由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志願者專人來管。海風的手機和她的手機聯動,每花一分錢會立即有所體現。最近5年來,他們的各種捐助款、物價值達到20萬元,海風本人的捐款數也逐漸增長,去年一年將近2萬元。
多年幫扶讓他們親如一家
量力而行,切合實際,不好高騖遠。這是天津志願者們的理念。“需要改變的,有太多太多,很多是我們無法把握的。當地人對教育還不是很重視,我們的支教力量有限,我們要他們改變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只有讓孩子們唸書才能改變命運。”海風說。
彝族少年楊佈滿和馬文兵都患有嚴重疾病,一直被耽誤診療。得知情況後,天津志願者們自發捐款,連續兩年把他們接到天津來看病。這裏的山裏娃常年不洗澡,甚至不洗手,志願者們幫助他們“洗白白”,讓他們養成洗手洗臉的好習慣,目的是幫孩子們提高自信,提高對知識的渴望。
海風說,高山阻隔,訊息閉塞,這裏的人都沒有照過相。他們以學校的名義,給每戶送上全家福。第一天照相,志願者們挨家挨戶地跑,可村子太大,而且都分佈在山上,根本跑不過來。沒有辦法,第二天改了主意,把大家都集中在一起,這纔算照完。老鄉們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高興得跟過節似的。志願者從天津帶去兩臺打印機,找來一個小型的簡易發電機,在當地一個離水源近的地方,靠水力發電,沖印照片。看着志願者們像變戲法似的在一盆水裏把膠片衝出來,大家都很新奇。電壓不穩,洗了一部分膠片,電阻就燒了,沒有辦法,志願者把剩下的照片拿到山下衝印,再拿回來。天津志願者一共帶過去200多個相框,幾百張相紙,全部用光。“我們第二年家訪的時候,發現這些全家福都被村民當寶貝一樣,放在家中的顯著位置……”海風說。
劉家村小學、沈家村小學、落美完小、溫泉完小、瓦都村小……天津志願者們牽掛的學校有很多。山頂上的小學,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山路難行,他們數度遇險。去年,他們的車剛開過去,一塊巨石掉下來,後面的轎車被砸中;在一個下坡轉彎處,吉普車在轉向時失去控制,兩個前輪探出路肩,幸虧是四驅車再加上豐富的山路經驗才逃過一劫。
多年的幫扶,天津志願者和當地少數民族羣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甚至親如一家人。當地摩梭人的一個百歲老祖母去世,舉辦葬禮,當地人特意請天津的志願者參加。“這是喜喪,在當地,比節日還要重要。請我們這些外鄉人過去,說明了他們對我們的認可。”海風說,他們要的,就是羣衆都說學校好,讓孩子們來上學,讓孩子有出息。願知識改變命運。
更長的路,還要走下去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海風等人正忙着給孩子們準備禮物,山裏的路滑,孩子們喜歡鞋底帶膠扣的“釘釘鞋”,他們準備給孩子們每人一雙。前兩天,河西區的一個大姐剛捐了2萬元,給玉龍的“落美完小”影音教室買設備。這個受資助蓋的學校,影音教室一直是空的,連投影儀都沒有。這次的捐助完成後,孩子的學習會更直觀、更現代。接受採訪前,海風剛和中石化的負責人見完面,準備聯合幾十個加油站爲孩子們做點事情。
羅紅軍兄弟倆,一直是天津志願者的牽掛。兄弟倆的爸爸去世早,媽媽改嫁後也得了癌症,志願者給兩兄弟每年資助1000元。去年年底,海風到寧蒗,得知他媽不久前去世,特意去看望兩兄弟。羅紅軍很優秀,剛獲得三好學生。但是,當趕到他哥哥所在的初中時,卻發現他心事重重。“孩子上初一,正處於青春期,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談。只是在帶他買鞋時,才露出一絲笑意。前幾天,校長打電話說他已經輟學外出打工。”海風的擔心溢於言表。
志願者們一直想給學校建一個能淋浴的地方。這兒的人用水不方便,常年不洗澡。在這兒陽光日照不缺,買一臺太陽能熱水器也不是問題。關鍵是必須建個大的蓄水池,而且還要防凍,採購水泥是最大的問題。“運一袋水泥上去實在太難了。馬幫、摩托車不能指望。我們算了算,用農用三輪車運一噸水泥,成本要1000元。光水泥一項費用就很大。”海風說,志願者們目前還在想辦法,無論如何要把這個淋浴室建起來。不是單純地爲了讓他們能洗澡,是想讓他們的生活和外面的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