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熱熱鬧鬧的打車軟件“燒錢”補貼大戰終於將要畫上句號。日前,以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爲代表的打車軟件,紛紛取消了對司機和乘客的現金補貼,改用現金券等形式進行“暗補”。持續了100天的補貼“轟炸”,儘管被行業內看做是“燒錢”,但卻爲兩大巨頭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規模。
進入5月份後,打車軟件市場逐步進入“後補貼”時代。
“由補貼轉向提供更多服務,說明打車軟件已完成市場開拓的第一階段,進入鞏固和優化客戶羣體的第二階段,這也是軟件平臺建設的規律。”業內人士指出,打車軟件是一個雙邊接入平臺,平臺兩端的出租車司機和乘客,是打車軟件必須爭取的用戶。在鞏固和爭取更多用戶的前提下,增強用戶與打車軟件平臺的互動程度,這也是平臺的核心價值所在。
當然持續了3個月的“燒錢”之戰,也爲阿里、騰訊兩大巨頭積累了巨大的用戶量。根據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最新發布的《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1季度》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中國打車APP客戶端累計賬戶規模達9828萬,其中,快的打車、嘀嘀打車分別以51.6%和45.3%的比例佔據中國打車APP市場累計賬戶份額前兩名的位置,打車APP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根據快的打車官方公佈的數據,其第1季度的月均營收近千萬人民幣,主要收入來源於廣告、線上線下營銷活動、商務專車等業務,標誌着打車APP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打破了該行業一直以來只“燒錢”不營收的尷尬局面。
當然,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打車軟件真正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極強的移動性,與同樣是移動業務的O2O存在着巨大的合作想象空間。消費者通過地圖軟件呼叫出租車,到達輸入目的地後,地圖軟件可以推薦附近的合作商家給消費者,包括餐飲、娛樂、消費等全方位的本地生活服務。對於巨頭們而言,最看重的是構建生態系統,匯聚流量入口、用戶和數據等。而打車服務,或許就是連接導航軟件和本地生活服務的那根紐帶。
取消現金補貼後的新舉措
嘀嘀打車
推出《打車軟件使用及服務規範》,提出成單後10分鐘內,乘客主動放棄用車且未與司機協商取消,或聯繫不上乘客,造成司機有效空駛1500米及以上,嘀嘀7天內補償5元。乘客兩次遲到10分鐘以上按一次違約處理,並將被禁號3天。
與優購網合作推出“使用嘀嘀打車送40元優購網禮品卡”。
快的打車
和本來生活網進行合作,全國22個主要城市使用快的打車的用戶,將獲得20元網購現金抵用券,該券可換取水果蔬菜、水產海鮮等優質食品。
和手遊公司合作,可用打車積分換取遊戲元寶禮包。
“後補貼”時代
打車軟件需探索多模式合作
今後,打車補貼終會止步,而沒有補貼的打車軟件,用戶黏性必然會下降,如何增強用戶黏性並攫取客戶剩餘價值,便成爲了打車軟件需要面臨的最大問題。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打車軟件可以考慮如電影卡、購物卡一樣,有一個打車出行卡,通過充值贈送、員會優惠、分時優惠、特定地點優惠等衆多促銷活動,提高打車軟件與乘客的黏性。會員制的出現,將乘客轉化爲打車軟件公司的客戶資源。如今,在打車高峯期,即使有打車軟件也不見得就能坐上的士,此時多數人是選擇拼車,而司機也能從中額外收益。如果打車軟件也能在原有服務基礎上拓展拼車功能,拼車可以實現規模效應,或者提高乘車效率,不管是規模效應還是提升效率,都可以實現增值。此外,打車軟件還需要探索更多模式的合作。如還可以與電商、團購、旅遊網站合作,以打車換積分的方式來吸引用戶,或者在用戶的出行上做文章。新報記者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