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工作,河北養老”,你願意嗎?
5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河北張家口、涿州相關部門正探討北京老人入住河北養老機構的可能性,“以河北的養老資源,分解北京養老壓力”。
但多名專家學者表示,河北想吸納京津的人口和資源,還面臨重重考驗。
“京津人口還沒加速向河北轉移”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首先否定了“河北養老”靠政策指揮的可能。
他向中國青年報記者明確表示,前段時間河北房價的上漲“是泡沫”。
這位持續關注改革進程的學者提醒,“京津冀一體化”加快進程,必然帶動河北發展,但“並不是短時見效”。
“在北京和天津的帶動下,保定、唐山等城市的發展速度高於河北其他城市。但這並不表明,北京、天津的人口向河北轉移的速度,已經在加快。”
“城市圈一定是自發的,要靠市場的力量。政策可以引導,但政策引導20年了,河北的城市圈爲什麼還沒上去?說到底還是要靠經濟發展。要吸引人過去,你自己首先要具備空氣、水、交通、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竹立家說。
而河北目前的魅力,還不足以和京、津兩大直轄市相抗衡。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北京、河北的公開信息發現,2009年~2013年這5年間,北京和河北之間,三項指標的絕對差距呈逐年擴大趨勢。這三項指標分別是:年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據2014年1月16日河北省農村工作會議發佈,按照人均純收入2300元的新扶貧標準測算,2012年年底,河北省貧困人口還有694萬人,其中扶貧對象462萬人,約佔農村戶籍人口的9.9%。
河北的中小城鎮、農村,在“京津冀一體化”中,擺在哪裏?
中國政法大學公共決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振宇認爲,過去,“京津冀一體化”過多強調“促經濟”,忽視了城市功能和產業佈局的合理性。
“在以往的城市定位中,北京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河北更多充當了北京‘後花園’的角色。”
“回波效應”,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綱納·繆達爾提出的,就是用來解釋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它是指一國或某一地區形成了一個經濟中心,在其擴張和增長過程中,將會從其周邊地區吸引淨人口流入、資本流入和貿易活動,從而加快自身發展,並使其周邊地區發展速度降低。
“過多優勢的產業、政策、資源、人才都在向北京傾斜,不僅不利於‘環首都貧困帶’地區的發展,還加劇了環境、人口、醫療、交通等方面的問題。”王振宇說,北京對周邊地區資源的虹吸力越大,周邊地區的“短板”就越短,進而落差更大。
有幾分是“政策致貧”?
學者認爲,“回波效應”在河北出現,有自然條件、積貧積弱等“先天因素”。
另一方面,“政策致貧”的“後天”因素也不可小覷。作爲京、津兩座特大城市的水源地,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的開發不得不受限制。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北京市水務局2013工作總結》,2013年,北京利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河北應急調水4億立方米,約是北京全年用水量的九分之一。此外,爲北京兩座水庫“集中輸水”的8000餘萬立方米,也是河北、山西兩省的“功勞”。
而這一“供水”定位,還會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深化。
今年4月3日,京冀兩地水務部門開會決定,要“爭取擴大南水北調中線調水規模,加強沿線大型水庫聯合調度,共同研究北京周邊縣市水資源保障方案”。
與此相對的,是“否決污染環境的工業大項目”,在水源地的決策中頻頻出現。
以國家級貧困縣——張家口市赤城縣爲例,該縣稅務局在總結2013年工作時表示:“由於治理環境污染,導致20多家鐵礦企業停產,減收稅款3900多萬元。”
這一項,約佔該縣全年稅收總額的6.48%。
在竹立家看來,儘管北京已經出臺了對周邊貧困地區的補償機制,但“還應繼續加大力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布則認爲,補償機制的提出,仍是以“保障北京”爲重的。
“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來謀求共同發展,纔是解決京津冀‘回波效應’的關鍵。”李布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他建議,河北爲北京提供的水資源,可以探討“實行定價”,“以市場化的操作實現交易”。對大氣排放物,則可以考慮建立統一的顆粒物排放監測、處罰體系,“對超出規定的排放地,予以罰款”。
李布認爲,“由農業到工業再到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並不完全適合面臨轉型的河北“水源地”。
“基於保護水源的特殊使命,工業發展始終在這一地區受到限制。”他建議,“環首都貧困帶”的一些城市可以發展服務業。
“這類產業中,許多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有助於當地解決就業問題。而對北京來說,將聚集較多人口的城市功能分散出去,也能較好地‘減負’。”李布說。
讓一體化的紅利惠及中小城市
在王振宇看來,打破北京現有的城市功能,成爲解決京津冀地區“回波效應”的關鍵。
“新的一體化過程中,應對北京和周邊省市重新定位,進行全盤規劃。一體化就是爲了更好地打破限制,實現機會均等。”王振宇說。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國平判斷,北京向河北轉移的企事業單位,“更多會是增量”,“存量動起來不容易”。
他建議:“在新的城市功能增加方面,應該嚴格控制北京五環以內城市中心區的發展和配置,向遠郊和河北、天津的區縣發展。”
王振宇強調,如果在一體化中想實現利益公平分配,應更多借助市場的作用。
這位曾任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的學者認爲,在實行地方政府政績考覈機制的背景下,三方合作,還需要找到共同利益的切入點。“一體化不是政府強行分配資源,而是去建立區域之間的利益交換機制,用市場來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
在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產業結構調整是2014年的重頭戲。《報告》說,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是河北省必須過的一道坎兒,“做到有增有減、有上有下、有進有退”。
在李布看來,京津冀地區的高耗能產業,正面臨一次“大型的”產業結構調整。“在這過程中,河北自身應該選好發展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容易被忽視的是河北的中小城市。有人認爲,發展必須要上大項目,其實並非如此。”
“一體化以後,拉動河北的城鎮化,產業可以分散在中小城鎮,使資源的消耗不至於過度集中。如果經濟發展帶來的是持續的霧霾肆虐,無論怎樣‘一體化’,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李布說。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馮奎也認爲,應該讓“一體化”的紅利,更多惠及中小城市。
“當各個地方政府急於出政績時,往往會堆砌資源、攫取資源,堆出一個大城市。如果按這樣的路走,一體化給河北中小城市帶來的紅利,不能完全得到落實。一兩個特大城市、大城市發展起來了,大量中小城市仍然沒有機會,農村問題也沒有解決,城鄉一體化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馮奎說。
不能發展重工業大項目,中小城市的發展靠啥?
馮奎給出了建議:“在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基礎上,樹立特色中小城市發展的道路。可考慮導入特色產業、小微型產業,逐步發揮中小城市重點鎮的輻射力,解決農村赤貧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