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8月6日,為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推進京津雙城聯動發展,京津兩市簽署《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實施重點工作協議》。根據協議制定的9個方面、30個重點領域內容,兩市將進一步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協議明確指出:完善通關一體化政策。濱海周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涉外經濟監管部門的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天津海關等正在全力加大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模式的探索實踐。
縮短通關放行時間2.04萬小時
在4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京津冀檢驗檢疫協同發展工作研究會上,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蘭影表示,天津檢驗檢疫全力支持京津冀檢驗檢疫一體化工作,創新思路、主動改革、積極作為,推進天津口岸檢驗檢疫業務的全面放開。
『如何讓一體化進程更深入』『如何讓三地的外貿通關更便捷』『如何既讓企業享受到一體化的便利又保障國門的安全』『如何讓執法依據、程序、尺度和裁量基准更統一規范』,面對著一個個問題,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北京、河北檢驗檢疫部門聯合制定了《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認真落實出入境檢驗檢疫新模式,充分利用風險分析、分類管理和企業信用管理的結果,實行多種放行模式;強化信息化建設,推動風險預警、
檢驗檢測、企業信用等方面的資源數據共享,加快集中審單平臺、數據交換平臺建設;推動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公共信息平臺,加強與海關、邊檢、海事、郵政、交通物流等部門的聯系,保障檢驗檢疫一體化的順利實施。
5月12日,由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共同研發的京津轉檢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實現了從天津港入境轉到北京平谷國際陸港檢驗的貨物轉檢無紙化。『以前的進出口業務,我們要把轉檢申請書和提貨單從北京平谷國際陸港郵寄到天津港,有時著急就乾脆開車在兩地來回跑,每單業務最快也需要花費一到兩天時間。有了這個轉檢系統可方便多了。』北京某外貿公司的代理報檢員小張說。
京津轉檢系統上線後,取消了原有的紙質申請書,企業通過企業端軟件或短信成功申報後,憑電子信息和提貨單即可在天津辦理轉檢業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下,徹底改變了企業須在貨物屬地和口岸兩次申報、兩次放行的原有檢驗檢疫通關模式,京津冀企業在區域內其他口岸辦理進出口手續時,可享受『本地化』待遇。
檢驗檢疫工作人員表示,截至8月1日,天津口岸對京冀兩地企業出口產品免於查驗1.02萬批,按照原先實施查驗需要2小時計算,大約縮短放行時間2.04萬小時,為企業節省物流成本大約306萬元。天津企業在北京機場出口貨物免於查驗51批,為天津出口企業節省通關時間102小時。
檢驗監管一體化新制度相繼出臺
7月1日,首批京津冀檢驗檢疫一體化措施在天津口岸施行,標志著京津冀檢驗檢疫一體化建設全面啟動。
首批實施的京津冀檢驗檢疫一體化措施主要包括通關單無紙化、出口直放、無紙化放行等。措施實施以來,檢驗檢疫一體化的優勢和成效逐漸顯現。
通關單無紙化取消了原來的紙質通關單,同時也不再收取通關單簽證費用,對企業申報的進出口法定檢驗檢疫商品,海關憑通關單電子數據辦理進出口通關手續。據測算,實施通關單無紙化後,天津口岸每年將減少出具紙質通關單約50萬份。截至8月1日,天津檢驗檢疫局共施行無紙化通關3.29萬批次,按照原先每簽發一份通關單平均需要20分鍾計算,為企業節省通關時間1.1萬小時,大約為企業節省成本98.7萬元。
8月1日起,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又一項措施投入運行,對天津海港口岸入境集裝箱貨物全面實施入境電子放行。該措施是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結合天津港實際情況,落實京津冀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關檢合作『三個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走在了全國系統前列。
『之前,天津港各閘口對集裝箱的放行依據的是檢驗檢疫局蓋章的紙質提單。實行電子放行後,放行指令流轉速度的加快會明顯提高貨物放行的速度,同時,企業也不用往返於檢務窗口和港口碼頭辦理手續,在經濟成本上也會有所節省,另外,對偽造假冒放行章問題也有很好的防范作用。』檢驗檢疫工作人員介紹。
在新措施競相顯效的同時,天津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也加大了與京冀檢驗檢疫局對於檢驗監管制度的創新和探索,一系列的檢驗監管一體化新制度機制相繼出臺。
動植物檢驗檢疫監管方面,制定了《京津冀一體化入境動植物及其產品清單管理目錄》,對入境動植物及其產品實施清單管理;對出境動植物及其產品經產地檢驗檢疫機構檢驗檢疫合格後直接放行,出境口岸檢驗檢疫機構不再查驗,減少換證環節等。
工業產品檢驗監管方面,商定了京津冀地區進口汽車智能監管平臺推廣工作方案;針對風險預警、召回管理、直屬局核銷、4s店管理等幾大功能,初步形成了下一階段的開發需求報告等。
食品檢驗監管方面,對進口食品實施清單管理,制定《京津冀一體化進口食品清單管理目錄》,備案工作實施一體化,統一三地的進口食品收貨人、種養殖場備案工作程序和要求等。
三地企業加工貿易備案時間大幅縮短
天津海關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正式啟動實施,京津冀海關互認三地商務部門加工貿易批准證,開展異地加工貿易合同備案也同步實施,三地企業加工貿易備案時間大幅縮短。
『異地加工貿易』是指加工貿易經營單位將進口料件委托另一直屬海關關區內加工生產企業開展的加工業務。以往經營單位開展此項業務,須憑其所在地外經貿主管部門核發的《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等手續,先向經營單位所在地海關申請辦理異地加工手續。經審核通過後,再到其委托的加工企業所在地海關申請辦理加工貿易手冊設立手續。也就是說,一家北京的加工貿易經營單位想委托天津的一家加工企業進行生產,需先到北京海關審核相關手續,再到天津海關辦理手冊設立。
京津冀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帶來的『京津冀異地加工貿易』新模式則取消了經營單位所在地主管海關核實情況的這一工作環節,即企業可以持相關手續直接到委托加工企業所在地海關申請核實情況並辦理手冊,只到一個關區就能辦完所有海關手續。
相比傳統的異地加工貿易管理,新模式突出和強化了海關對加工貿易的實貨監管。對企業來講,既簡化了辦事環節、便於企業開展業務,又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加工貿易企業的通關成本。北京皮革制品進出口公司是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後在天津關區開展異地加工貿易的首家企業,企業副總經理馬駿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實實在在體會到了通關一體化改革帶來的便利,在新模式下,我們辦理異地加工貿易手冊的時間平均節約了近兩天。』
截至目前,天津海關憑加工貿易經營單位所在地商務部門核發的《加工貿易業務批准證》,已直接為京冀企業設立異地加工貿易手冊9本,合同金額1.14億美元,主要涉及石化、服裝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