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精彩章節試讀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的喪鐘至今未敲響,這是不是意味着馬克思主義已失去時效?
必須承認資本主義確實沒有完全按照馬克思所預料的那樣發展。欲問馬克思主義在當今世界究竟有沒有過時,最要緊的是要探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新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資產階級“執行”了馬克思的理論才導致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些新變化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帶來的,而不是根源於資本主義的制度。資本主義社會還有一些新變化,則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更具有了客觀基礎。而資本主義社會這一變化那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始終沒有變。對此,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人們看得更爲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本性不可能改變這一點,決定了金玉其外的資本主義,燈油已快熬幹,熄滅是遲早的事。目前馬克思在西方世界的“王者歸來”,預示着迴歸馬克思是人類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馬克思和恩格斯給資本主義所下達的“死亡判決書”,延期執行了,但依然有效。
(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解體了,東歐一批社會主義國家易幟了,這是不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已破產?
1991年,蘇聯國旗在克里姆林宮上空高高飄揚了80多年以後轟然落地。一些人從內心發出疑問:馬克思主義是不是被打敗了?全部的關鍵在於蘇聯解體的原因究竟何在?如果原因並不是由於實施了馬克思主義而是由於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把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硬要說成是馬克思主義本身被打敗了呢?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僅僅是造成蘇聯解體的“外因”,導致蘇聯垮臺主要在於“內因”。縱觀所有內在因素,沒有一個可以說明這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失敗。把蘇聯的垮臺歸因於十月革命的“原罪”是站不住腳的。斯大林的錯誤、蘇聯體制的弊端與以後蘇聯的垮臺有着歷史的聯繫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不能把這種錯誤和弊端算到馬克思主義本身頭上。貫穿於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整個過程的,是前蘇聯一些領導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放棄與背叛。20多年的時間證明鄧小平所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被打敗了,哪有這回事!
(三)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在晚年對自己的理論做出過許多修正,這是不是說明連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晚年也已放棄了自己的理論,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堅持這一理論?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國內有人不斷強調,馬克思,特別是恩格斯到了晚年對自己原先的理論做出過重大修正,而既然他們實際上已放棄了自己的理論,我們現在還有什麼必要堅持這一理論呢?首先,用《共產黨宣言》的7篇序言來否定馬克思主義是站不住腳的。這7篇序言在對《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做出修改的同時,反覆申明《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其次,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美國版附錄”不能證明恩格斯已放棄共產主義的信仰。恩格斯在這裏是站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立場上否定早期不成熟的共產主義學說。再次,恩格斯《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一書導言》並不證明恩格斯已是個社會民主主義者。恩格斯在肯定利用普選權的同時沒有否定利用暴力的手段奪取政權。最後,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三卷並沒有推翻第一卷的結論。《資本論》第三卷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論述與《資本論》第一卷是一脈相承的。
(四)我們現在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強調用“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這是不是意味着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原創的基本理論已過時?
對馬克思主義我們把立足點放在創新和“與時俱進”上,這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的正確性呢?實際上,這是個極其簡單的問題,但到了一些人那裏卻變得複雜起來了。他們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截然對立起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是做到“兩個堅信”:堅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堅信馬克思主義必須隨着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這“兩個堅信”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所提出的“四個分清”的要求,最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所要進行理論創新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而不是對其他什麼“主義”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爲理論創新提供基礎和條件。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去進行創新那結果必然是“製造馬克思”而不是“發展馬克思”。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含着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元素”。
(五)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歐洲有着特定的文化傳統,中國的文化傳統顯然有別於歐洲,這是不是意味着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不適用於有着不同文化傳統的中國?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以文化的地域爲理由而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的意義的說法,屢見不鮮,只是最近一些人對這種說法特別感興趣。人們可曾知道,一部完整的文化史,既標示出文化的民族差異,也顯示了不同文化的互相影響。產生於歐洲的馬克思主義何以成爲現代中國的指導思想?正是在現代性的工業文明擴張大背景之下,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影響並改變着中國本土的文化,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過程。中國人栽種的馬克思主義爲什麼長成參天大樹?乃在於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將馬克思主義深植於中國的土地,解決了外來文化必須經過本土化轉換、與本土文化融合爲一體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產生世界影響這一歷史事實的角度來看,把馬克思主義作爲中國的國家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並取得成功的一個歷史成果。而從文化演變的角度看,則是生成中的中國現代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改造與揚棄的結果。
(六)我們現在實施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以功利主義作爲思想動力,鼓勵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這是否表明馬克思主義因排斥個人利益而不合時宜?
中國正在實施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爲驅動力的,而人們長期獲知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集體本位”的基礎之上的,這樣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是否因排斥個人利益而不合時宜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馬克思主義關於個人利益的觀點真正不合時宜了嗎?馬克思既說過“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也認爲“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場化爲取向的改革開放,既是一場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運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辯證思想的迴歸。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摧毀人性,當西方學者都主張對肆無忌憚的個人利益至上進行制約時,難道中國人反而應該放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機制中的個人本位主義的批判立場嗎?我們不能縱容市場原教旨主義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名義下摧毀人性,必須辯證地看待市場經濟時期的個人利益,在張揚與限制之間保持張力。
(七)西方世界推崇“自由、平等、博愛”等價值觀念,而當今許多人又把這些價值觀念視爲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價值”,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顯然是與這些價值觀念有區別的,這是不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因在價值觀上“獨樹一幟”而喪失了指導意義?
我們看到,一些人一方面熱衷於推崇西方的“普世價值”的人,另一方面因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與西方的“普世價值”不相一致而對之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這裏既有必要認清西方的“普世價值”的實質,更有必要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真正內容之所在。西方國家口頭上奉行“普世價值觀”,實際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損害別人的利益。當美國學者都承認美國實際上奉行“本國貧困兒童必須救助,別國的兒童可以殺害”時,談何“普世價值”?所有的冠冕堂皇,只是意味着西方的政客習慣於用道義性來掩蓋自己的利益。馬克思主義承認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一種價值追求欲產生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必然反映文明的前進趨勢、能有效地推動社會前進,必然反映人性的道義要求,必然具有強大的思想吸收功能。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我們要人類文明的價值共識,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謂“普世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對人類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
(八)馬克思主義首先是一種革命學說,階級鬥爭理論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的一根主線,這是不是表明馬克思主義只是在革命時代具有歷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設時期它已失去了時效性?
當今否定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理由是,馬克思主義原本是一種以階級鬥爭爲核心的革命理論,而中國共產黨作爲領導建設和改革的執政黨,再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就說不通了。實際上,認爲馬克思主義可以指導革命,卻不能指導建設,這種觀點首先暗含着一種革命和建設的二元論。這種二元論是對革命和建設之關係加以簡單化的、僵死的、偏頗的理解。“破舊”與“立新”是馬克思主義不可分割的兩面,“建設一個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腳點,無產階級所進行的“最後的鬥爭”是爲了消滅階級,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人類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把一個四分五裂、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建設成爲一個多元一體、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最具說服力的建設性成就。只要不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種一成不變的僵化體系,就會堅信馬克思主義不僅是“馬上打天下”的理論,而且也是“馬下治天下”的理論。
(九)中國目前強調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強調中華文明的復興,這是不是意味着既然選擇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那就要放棄把馬克思主義作爲指導思想?
正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族復興的中國共產黨人最近特別強調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在有些人看來,這似乎是中國共產黨要放棄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並“認祖歸宗”的一個信號。其實,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馬克思主義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又在蘇俄和中國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是迄今爲止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文明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並有效應對西方文明的挑戰,實現對西方文明的超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既有差異性更有親和性,正是兩者在中國的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具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中國傳統文化固然不能成爲當代中國的指導思想,但可以成爲當代中國的文化資源、工具或營養,成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個構成要素。
(十)中國改革以來實施了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路線政策,這些路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與馬克思主義原先所批評的資本主義相接近,這是不是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而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中國共產黨的創新理論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
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了許多與資本主義相近的事,有些人就認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與馬克思主義無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際上已成了明日黃花。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民主社會主義,更不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與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人90多年探索和奮鬥的結晶,具有其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理論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支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有自己的底線的,底線之一就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唯一指導思想地位不容放棄。事實非常清楚,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既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成份,也有值得借鑑的西方思潮的因素,但主要是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