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許紀霖,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出版專著《中國知識分子十論》等。
今年是孔子誕辰的2565週年,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孔子誕辰之際,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社會工作局委託搜狐網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http://book.sohu.com/s2014/kzdc /),並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許紀霖進行了專訪。
許紀霖認爲,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對於現下社會的意義在於引導公共倫理道德,建立公衆的心性秩序。這同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新概括的“三個倡導”和諧統一。
儒家文明迴應了人類社會的兩個秩序:社會政治秩序、人的心靈秩序即倫理道德秩序。後者涉及到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的自我理解。社會運行必然有一套公共秩序,這包括法治和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法治背後的一套價值標準,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復興儒學可以補足現代文明無法完全迴應的在公共倫理道德、個人信仰方面矛盾的短處,優化社會思想風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新概括中關於個人層面提倡的“愛國、誠信、敬業、友善”,實則同儒家學說的根本點的修身做人一脈相承。
許紀霖表示,儒學是“由己之學”,卻絕非強調個人主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講由嚴己修身做起,從有道德的個人開始,最終發展成和諧統一的羣體。儒學與自由也並不矛盾,現代社會提倡的自由,其核心是獨立自主的個人怎麼形成平等的社會。這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也不謀而合,由此,提倡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更是相輔相成。
同時,他也對現今儒家研究走向民間表示欣喜和贊同,認爲儒家只有迴歸民間,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本源。而現今部分學院派儒學者只埋頭研究儒家義理,不關注儒家在歷史當中的命運和實踐。他呼籲學者們應走出校園、書齋,走向民間,將儒家的義理和民間社會相結合,化爲日常生活中倫理,從而使得儒學在最廣闊的土壤中再次煥發生機。
在聊到自身期許時,許紀霖笑言,希望做思想史和歷史的學者,在注重學術研究的同時更加關注理論在歷史中的實踐,避免好義理指導出一個壞實踐現象的出現,從而爲爲復興儒學,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增磚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