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核心觀點:
-歷史昭示,落後就要捱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就成爲一句空話,維護世界和平更無從談起。
-核武器研製成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標誌性的成就之一。作爲關係亞洲和世界安全與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在二戰後各方力量相互制衡的複雜國際格局中,用實力捍衛了國家安全,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鬥史,展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
-兩彈精神,是幾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用汗水、熱血和生命熔鑄的“核魂”,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時代精神與核武器科技事業偉大實踐的結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沒有鞏固的國防,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國的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同時,我們看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核力量仍將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戰略手段。
1964年10月16日,西北大漠一聲巨響,騰空而起的蘑菇雲震驚了世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力,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對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奠定我國大國地位影響極爲深遠。在這個重要的時間點上,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50週年,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有效增強我國戰略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堅決維護好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鑄就堅強的國防基石。
歷史的選擇
歷史昭示,落後就要捱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就成爲一句空話,維護世界和平更無從談起。新中國剛剛成立,朝鮮戰爭爆發,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中國被迫參戰。美國憑藉手裏的原子彈,揚言要對中國動用核武器,核訛詐的陰雲籠罩着新中國。飽經戰爭災難的中國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強大的國防實力來保衛。中國要反對核戰爭,要真正在國際舞臺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擁有自己的原子彈。面對極爲嚴酷的國際局勢,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作出創建和發展中國核武器事業的戰略決策。1958年10月,核武器研究機構成立。面對外部封鎖遏制和極爲薄弱的工業技術基礎,中國人民不信邪、不畏難,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髮展核武器。歷經艱苦卓絕的奮鬥,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核武器研製成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標誌性的成就之一。作爲關係亞洲和世界安全與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擁有核武器的中國,在二戰後各方力量相互制衡的複雜國際格局中,用實力捍衛了國家安全,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動的實踐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奮鬥史,展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彰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道路,提供了堅持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的生動實踐。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在當時中國物質匱乏、技術落後的條件下,核武器科技工作者憑着堅定的信念和鋼鐵般的意志,一切從“零”開始,通過有限的科研手段,展開理論設計和試驗探索。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到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我國以有限的45次核試驗,實現了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大跨度發展,核武器科學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現已形成完整的核武器自主創新研發體系,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躍居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特色核武器科技事業的成就有力說明,中國人民有站在世界科技進步前列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
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發展凝聚了強大的中國力量,充分展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和中華兒女強烈的愛國情懷。老一輩核武器科技工作者爲了造出“爭氣彈”,集智攻關、協同創新,凝聚形成強大的攻關力量。在研製工作中,大家學術民主、集思廣益、優選方案,運用集體力量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原子彈攻關中的“九次運算”、“草棚煉丹”、“草原大會戰”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的生動體現。正是這種強大的力量,推動了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跨越發展。在新時期,這個偉大力量和事業的優良傳統在覈武器科技隊伍中繼續傳承、發揚,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在中國核武器科技事業發展中,廣大科技人員培育和形成了“愛國奉獻、艱苦奮鬥、協同攻關、求實創新、永攀高峯”的兩彈精神。兩彈精神,是幾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用汗水、熱血和生命熔鑄的“核魂”,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國時代精神與核武器科技事業偉大實踐的結晶,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0多年來,幾代核武器科技工作者懷着“以身許國”的赤誠之心,始終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民族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始終站在科技攻關的最前沿,以科學獻身精神和崇高人格風範,凝聚了核武器科技事業的精神之魂。
堅定的追求
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的屈辱時時警醒我們:勿忘國恥,忘戰必危。戰略核力量,從來都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隨着我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關注中國、重視中國,但也有一些國家極不適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我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沒有鞏固的國防,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國的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同時,我們看到,21世紀以來,國家安全戰略需求向多元化、體系化發展,大國之間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復雜條件下,展開更激烈的競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核力量仍將是我們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戰略手段。
作爲承擔國家核武器研製任務的重要國防單位,我們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國防和軍隊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適應新軍事變革和信息化條件下作戰體系的要求,構建核武器和高新技術裝備科學技術研究的核心能力體系,爲建立發展我國有效的核力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始終堅持以國家戰略爲先導,深刻領會中央戰略意圖,不斷鞏固提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武器科技能力,爲國家改革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強大戰略支撐;不斷深化改革,按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造新時期國家自主創新的新引擎。
今天的紀念,是爲了明天更好的發展。惟有記取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才能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奮進,創新超越,更好地履行光榮使命,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