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本來只有朋友、同學或親戚知道的電話,會經常被陌生人打過來推銷產品或騙術;前一秒還在納悶自己的電話是如何被泄露的,後一秒包括電話號碼在內的個人信息可能已被倒賣多次……其實,不用說各種尖端的、難以被察覺的監控技術和黑客技術使個人身份信息等隱私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就連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極為普通的舉動,也會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出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有七成以上的受調查者擔心個人信息的泄露問題,而在這些受調查者中,還有不少人曾經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後帶來的騙局。
案例
騙局一:
以喪葬費名義讓家屬『交稅』
今年8月初,市民曲女士在為姥姥辦死亡證明時,分別在派出所、居委會和社區衛生院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然而,讓曲女士沒想到的是,不出半個小時,自己的手機就接到自稱是上海紅十字會的電話,要給曲女士的銀行卡打喪葬費,只是需要先交納一萬元的稅款。在此之後,陸續有來自『北京紅十字會』、『國際喪葬組織』等十幾通電話打來,都是以打喪葬費的名義要曲女士先交納一定數額的稅款。警覺性強的曲女士雖然沒有受騙,但是對自己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這段插曲也是感到哭笑不得。
騙局二:
冒用身份辦信用卡套現
今年5月,和平區人民檢察院對三名騙取百餘張信用卡、瘋狂套現167萬餘元的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被告人王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零六個月,被告人鄧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被告人張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
據介紹,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被告人王某先後伙同被告人鄧某、張某,用在本市和平區某百貨盜竊的百餘名員工身份證復印件,到某標牌店制作了本市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假工作證。後冒充上述單位工作人員先後騙取兩家銀行信用卡107張。將信用卡開通後,被告人王某又分別伙同被告人鄧某、張某先後在天津市、北京市的多家商鋪刷卡套取現金人民幣共計167萬餘元。銀行報案後,公安機關將被告人王某、鄧某、張某抓獲歸案。
騙局三:
虛假招聘藏綁架陷阱
市民王先生的女兒王珊珊(化名)曾通過招聘網站投放簡歷。沒過多久,本市某公司就向珊珊拋出了『橄欖枝』。於是王姍姍應約到和平區某樓宇內的一個房間進行面試,沒想到自稱是該公司工作人員的犯罪嫌疑人不僅用蘸了藥水的口罩布將其捂暈並控制起來,之後還要挾王姍姍讓家人拿錢來贖她。
據犯罪嫌疑人交代,他就是因為在招聘網站上看到珊珊投放的簡歷,見有機可乘便購買犯罪工具,臨時租賃犯罪場所,私辦假身份證並虛構招聘事實,使用藥物脅迫王珊珊長達約9小時,並索要3萬多元。最終,和平區人民檢察院對其依法批准逮捕,並提起公訴,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五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2萬元。
騙局四:
微信『搖』出搶劫犯
微信『搖一搖』功能可迅速找到在同一時刻搖晃手機的用戶,而這一神奇功能在帶來交友樂趣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獲取被害人信息、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
通過微信,犯罪嫌疑人孫某用假名約女子龔某見面。見面後,孫某駕車將龔某拉至河北區宜美道與宜廉路交口附近後,將龔某騙下車並開車離開現場,之後,孫某將龔某放在汽車內的挎包搶走,內有iphone4手機一部、黃金戒指兩個及銀行卡等物品。之後,孫某又利用微信結識了女子楊某,並如法炮制將被害人楊某放在汽車內的手包搶走,內有人民幣1000餘元及身份證、銀行卡等物。後孫某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5000元。
騙局五:
以『昇級』等名義騙錢
市民趙女士的錢包裡裝滿了各種類型的積分卡、會員卡和優惠卡,在趙女士看來,辦卡雖然有不少優惠和方便,但自己也經常成為騙子的目標,經常會被各種騷擾和詐騙電話弄得不厭其煩。
『每個月都會收到大量的手機短信,全國各地的號碼都有,不少是我辦理卡片時相關產品的促銷信息,也有一些電話是借用戶昇級的名義騙我匯錢。』趙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肯定是我在辦卡時填寫的個人信息被商家對外泄露出去了,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知道我的詳細信息,還知道我使用相關產品呢?』趙女士告訴記者,有的商家為了向顧客推薦產品,會拿著其他顧客辦卡時填寫的個人信息小冊子給新客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客源廣、產品好,但這其實很容易將其他客人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
現狀
有意無意間信息被泄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個人信息被泄露、盜用和濫用的案例,與許多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有直接關系。不少受訪者承認,他們經常會有意無意的將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出去。例如:市民陳先生接受陌生人的問卷調查時,在對方的要求下,留下了自己的真實姓名、電話、工作單位等信息,之後就接到不少垃圾短信和詐騙電話;擁有大量積分卡會員卡的趙女士也是在辦理卡片時,不假思索地填寫了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而這些個人信息,很有可能會因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惡意泄露而被不法分子盜用。
有關專家提醒,市民在商場、賓館等場所消費時最好不要留下個人信息,在辦理一些必須提供自己個人信息的社會事務時,可以與接受信息方約定保密條款,要求對方不得將個人信息透露。一旦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後果時,應注意及時搜集證據,為維權做好准備。
貼士
個人信息泄露你中招了嗎?
記者將采訪中市民反映的個人信息遭泄露的情況進行了分類,讀者朋友不妨來看看你是否中招。
一、請朋友幫忙收集。一些商家或個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網絡,請他們幫忙提供單位同事或周圍其他人的個人信息。
二、自行套取。他們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注冊、會員登記等方式收集用戶姓名、職業、年齡、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近年來在一些大中城市興起的商業信函公司,就是通過收集、買賣用戶『名址庫』來贏利的。
三、一些商家對個人信息管理不善或惡意泄露。消費者在就醫、求職、買車、買房、買保險,辦理各種會員卡、優惠卡或銀行卡時,往往會填寫真實詳盡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資料可能由於隨手亂扔、保存不善或倒賣牟利而被泄露出去。
四、網絡登錄申請郵箱、注冊進入聊天室或游戲廳時填寫的個人信息也有可能被泄露。
五、名片代印機構儲存的大量個人信息。
六、只要你的真實信息從一個渠道被泄露,這些信息就會被作為含金量高的信息四處轉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