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康定6.3級地震,事發前被甘孜州地震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爲康定縣和成都市分別提供7秒、53秒預警。地震可以提前預警嗎?新華社新媒體帶您走近科學,走近這一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能預警預警能救命”
這是一款手機APP軟件,名字就叫“地震預警”。點擊後第一屏只有十個字:“地震能預警預警能救命”。這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地震預警系統的手機客戶端,可免費接收該所發佈的地震預警。
這十個字也是該所最爲核心的研究使命。
據媒體報道,自汶川大地震後成立的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除準確提前預警康定地震外,還在蘆山7級強震前爲成都市區提前28秒實現預警;在魯甸6.5級地震前爲昭通市區和昆明分別提供10秒、57秒預警;在盈江6.1級地震前爲震中附近12所學校提供至少12秒預警。
這是一座什麼樣的研究所呢?
一塊液晶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着地震發生的區域和級別,紅燈頻閃,刺耳的警報聲與倒計時提示共鳴。這就是記者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看到模擬當時地震預警的樣子。
據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王暾博士介紹,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是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達前給目標發出警告,以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具體來說,就是在地震危險區域佈設高密度的臺網監測地震,監測儀器將關鍵信息發送到預警中心分析處理,然後預警中心發佈預警信息,用戶接收預警信息避險和緊急處置。這套預警系統經受了汶川大地震後以來歷次強震的考驗,無一漏報。
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爲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爲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
預警系統能覆蓋多大範圍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官方網站顯示,該系統已通過科技部“國家重點新產品”認定和四川省科技成果的相關鑑定,在科技部、四川省應急辦、四川省科技廳及其他省市相關部門支持下,目前已在中國25個省市部分區域建成5010個地震預警臺,覆蓋面積近200萬平方公里,是日本國土面積的5倍,覆蓋約6.5億人,無論覆蓋面積和人口均佔我國地震預警一線區域80%以上。
地震預警一線區域指“人員密集的地震區”,主要分佈在南北地震帶、華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新疆西北部等。目前,國內大陸還不具備地震預警網的省和自治區只有新疆、西藏、黑龍江、吉林、海南和湖南。
也就是說,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在該地震預警系統的監測範圍內。初西南重點監測外,還包括了首都京津圈、長三角、珠三角及沿海發達城市羣。
除手機接收預警外,成都市金堂縣啓用了電視地震預警,大震來襲時可通過電視等手段接收預警。成都一些危險化工企業在地震預警系統基礎上,安裝有聯動裝置,一旦接收到地震預警,生產過程會自動亮起紅燈,電磁閥自動關閉,以確保輸油輸氣管線、危險化工行業安全。成都還將地震預警應用納入了防震減災示範學校標準化建設,一些學校安裝了地震預警裝置。
地震預警面臨使用尷尬
這一地震預警系統雖然覆蓋面廣,但卻面臨使用尷尬:據不完全統計,應用地震預警信息的人口,僅有約100萬人,不到覆蓋人口的千分之一,手機APP客戶端顯示下載量僅爲1.3萬人。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王暾博士說,我國現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規主要從行政職能方面確定了地震工作部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權限,但對地震“預警信息發佈”這一影響廣泛的工作尚無配套細則。
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儘管已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鑑定,但每到一個地方推廣都要重新報告審批,有時耗時四五個月也不一定能成功。爲了規避信息發佈的法律風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不得不採取用戶到其官網下載軟件,獲取賬戶密碼後免費提供預警服務的方式。
記者採訪的一些基層幹部和專家學者認爲,目前世界上對地震能否預測預報還存在爭議,但這並不意味着針對地震災害的預防技術不值得研究或不能探索。在現有科學水平下,對確實行之有效的預警技術的廣泛應用更應予以大力支持。
一方面,完善配套法規和標準體系,推進地震預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發佈主體、觸發條件及內容、發佈對象、社會協同、法律責任等方面,制定完善相關專項法律法規;並以寬容的精神對待誤報、鼓勵創新,爲科學安全開展地震預警工作提供周全的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也可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依靠市場推動地震預警信息的開展。王暾說:“正是依靠社會資本的投入,在起步時短短一年多時間,就實現了預警系統覆蓋全國70萬平方公里,現在更覆蓋了200萬平方公里。社會資本看好這一領域,但對政策是否能放開顧慮重重。國家應在充分徵求各方意見基礎上,制定出臺指導性文件,明確規定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預警工作的權責,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全民防災網絡的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