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如今手機普及了,幾乎是人手一部,但出門在外想必不少人都經歷過忘帶手機、手機沒電或欠費,甚至手機被偷的窘境。而當街頭一個陌生人向你藉手機時,你會借給對方嗎?近日,市民劉大娘準備下樓買菜,一不小心把鑰匙、手機都鎖在家裏,想聯繫女兒找個電話竟犯了難,問了10多個人竟沒一個人肯借,最後只能找到居委會幫忙。昨天,記者也走上津城街頭親身體驗,同樣被各種理由殘忍拒絕。
濱江道 公用電話難覓想借手機不易
濱江道是津城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之一,日客流量保持在30萬人次,節假日及高峯時段客流量更可達到100萬人次。而記者沿濱江道、和平路走下來,兩三公里的路程竟難覓公用電話的蹤影。其間,記者分別在濱江道與陝西路、山西路交口發現了報刊亭,卻均未設公用電話,兩位亭主則表示用的人少了也就撤了。另外,還有一處報刊亭位於福安大街與和平路交口,雖沒有懸掛“公用電話”提示牌,但擺出了一部電話。“大爺,這電話還能用嗎?”“能,市話每分鐘3毛錢,長途每分鐘4毛錢。”這位亭主還告訴記者,這些年公用電話的確使用率不高,但幾乎每天還會有人用,不是忘帶手機,就是手機沒電了。
公用電話如此難找,濱江道上商場、商鋪林立,想必商場服務檯、商鋪收銀臺能幫上忙。不過,事與願違,記者調查後發現各大商場裏的電話只能撥打內線,而小商鋪收銀臺的工作人員則多以店裏太忙爲由拒絕借電話。這樣一來,如果沒帶手機,或手機沒電、欠費,又或者手機被偷只能求助陌生的路人了。隨後,記者以手機沒電爲由,隨機向來往的百餘名路人借用手機,其中多爲年輕人和中年人,卻只有20%的成功率。
“您好,我手機沒電了,請問能……”不等記者把話說完,對方無視地迅速走開,相比較禮貌些的則會擺擺手。除了直接被無視,還會被以各種理由拒絕,絕大多數人懷疑地打量着記者,並說,“我沒帶手機”、“我手機也沒電了”、“你手機真沒電假沒電”等等,然後轉身離開。而即便是記者成功借到了手機,對方也多不會鬆開手機,而是用手緊緊抓住,小心翼翼地說:“你說號吧,我幫你撥。”直到電話接通了,他們依然不會放開手機,而是打開免提通話。採訪中,一對夫妻帶着七八歲的兒子經過,聽聞有人因手機沒電向他們藉手機,孩子的父親竟說了句:“給你10塊錢,自己找個公用電話打去。”說着,一家人加快腳步走遠了。
居民區 找老人藉手機男子成功率低
華苑雅士道菜市場周圍有綺華里、碧華里、長華里和瑩華里4個小區。在雅士道上,記者共找到了兩部公用電話,而在每個小區也都有提供公用電話的小賣部。可以說,在附近要找到公用電話並不算太困難。如果在這裏有陌生人向你藉手機,來往居民的態度會怎樣?首先,記者以自己電話沒電,有急事聯絡家人爲由,在華苑雅士道菜市場和周邊小區進行了體驗。
第一個詢問對象是一位50歲上下剛剛買完菜準備回家的阿姨。“阿姨您好,您能借我手機用一下麼?我手機沒電了。”聽到記者的求助,這位阿姨馬上把手裏的菜籃子放在地上,掏出手機並解鎖打開撥號頁面,遞給記者大方地說:“用吧。”記者接過手機,向阿姨說明情況後。阿姨笑着說“我也不是誰都借,看你是個姑娘,也挺着急的就趕緊借了,要是小夥子,我就不一定借了。”
第二次,記者轉而求助在市場擺攤賣水果的中年大哥。大哥聽到求助,也是立即拿出了手機,借給記者。當得知這是一個體驗活動時,大哥爽快地表示曾經也有顧客跟他借過手機,他借出後,這位顧客還成了他家的老主顧。之後記者又同樣以沒帶手機或手機沒電的藉口,向附近綺華里、長華里、碧華里和瑩華里的小區保安、物業人員和小區居民共30人借用手機。因爲正值工作日,求助的對象八成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在記者體驗藉手機過程中,只有兩次被拒絕,90%的情況下,可以在陌生人手中成功借到手機。但不少大爺大娘隨後都表示,如果求助對象是男士,那就不一定會借出手機。
借不借手機要分男女,這是不是多數人的想法?記者隨後將求助體驗的主角換爲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先後向25位小區和市場內的市民藉手機。在綺華里小區,當這個小夥子向一位大娘求助時,大娘便開始猶豫,問小夥子是否居住在這個小區,小夥子答是,並說出了一個樓號,但大娘還是沒有借出手機。她最後以自己沒有手機爲由,給小夥子指出了公用電話的位置便走開了。而在碧華里,小夥子連續詢問了兩位帶孩子出門遛彎的媽媽,都沒有得到迴應,對方只是匆忙離開,警惕性很高。結果顯示,只有8位市民借給小夥子手機,其中有5人是小區物業人員或者小門臉的老闆,3位是路人,他成功借到手機的概率只有32%。
大學校園
成功機率高理由很重要
在南開大學校園內,記者走訪發現,儘管付費或使用IC卡的公用電話難尋蹤影,很多教學樓的保安室、宿舍管理員室,使用的也都是無法外撥的內線電話,但無論是校方工作人員,還是林立校園各處的超市、小賣部、複印店的店家,對於陌生人藉手機,均表示願意提供幫助。而相比在鬧市街頭和居民區,記者多番被拒或遭遇性別限制,在大學校園街頭藉手機究竟會有怎樣的境遇,記者也進行了採訪體驗。
“同學,我手機突然欠費停機了,能不能借用你的手機打個電話?”看到記者有些着急,一名揹着書包、戴着眼鏡的年輕女生,毫不猶豫地打開書包,掏出手機遞給了記者。在接下來的隨機採訪中,記者又分別向30多名大學生、大學教師以及途經校園的普通市民藉手機,除了一名帶着孩子的母親拒絕記者的請求外,其餘所有人都向記者提供了幫助。
社會上以藉手機爲名,行詐騙之實的情況不在少數。校園環境相對單純,是不是身處校園內的學生和市民,警惕性就不夠高?在借到手機後,記者也詢問過他們借給陌生人手機究竟是何心態。“憑感覺”、“看面相”的情感派不在少數,但更多學生表示,藉手機的理由很重要。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一名大四在讀的女生就表示,以“手機突然被偷”、“手機被朋友拿走”等聽起來很誇張、不太靠譜的理由,無論對方是男是女、看起來有多無害,她都不會借。事實果真如此?隨後記者又以“手機被偷”爲由,向學生們藉手機,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聽到這個說辭,不少學生先是會疑惑地上下打量記者,再左右張望,發現周圍安靜如常,便推辭“手機快沒電了”、“我快欠費了”。有些女生則直接表示“不太方便”,不少男生更是以“趕着去上課”爲由快步離開。記者一圈借下來,成功率不到20%,明顯低於最初的95%。
直到記者說清用意,不少學生才坦言,遇到路人求助,他們大多時候會伸出援手,但絕非不加思考地一味相信。一名經管法專業大二的女生就分析說:“我會看對方的表情,雖然開始你聲稱丟了手機,看起來卻不是很着急,加上學校裏很少發生這種事,我不得不懷疑。”
中學周邊
保持警惕性九成都拒絕
手機的普遍使用,同樣體現在了中學生這個年輕、但社會經驗並不豐富的羣體中。記者在小白樓地鐵站及附近的學校周邊調查發現,方圓一公里之內難尋公用電話。即使是人員流動頻繁的地鐵站內,也無電話可用。加上地鐵站工作人員上班不允許帶手機,工作交流也只能打內線。遇到突發狀況,向中學生藉手機會不會容易很多?
上學高峯時段,記者在小白樓地鐵站附近,以手機欠費爲由,向身着校服的學生藉手機。儘管詢問了近50名學生,但肯掏出手機的僅有4人,成功率不足10%。即便是願意借出手機的2名學生,也表現得十分着急,擔心上課遲到,希望記者可以快一點。而絕大多數拒絕藉手機的學生,只是步伐稍緩,像“資費分鐘數不夠”、“這個月已經超費”、“手機在書包裏不方便拿”、“上課要遲到了”、“老師(家長)不讓帶手機”等拒絕的理由更是五花八門,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對於記者的求助,大多數學生顯然保持很高的警惕性。
好不容易有個男同學放慢腳步,想聽記者多說兩句,陪同在一旁的家長,卻一臉防備地拽着孩子快速向校門走去,邊走邊說:“上課都快遲到了,怎麼哪兒都有你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