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天津開發區(以下簡稱『泰達』)的講述也絕非僅有一個版本的解說詞。在地圖上,泰達是由十座園區構成、總規劃面積達408平方公裡的綠色土地;在投資者眼中,這裡是讓他們有『帝王感受』的創業熱土;在23萬常住於此的泰達人口裡,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化是談及這座新城時一定提及的關鍵標簽;而在兄弟園區的『取經』者看來,這裡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級開發區領頭羊。
無論以怎樣的視角,審視這座走入而立之年的國家級開發區,泰達都會讓你邂逅一種等待你來相遇的美麗。在美麗泰達誕生背後,是這座從鹽鹼灘涂上崛起的國家級開發區,三十年來不忘初心,勇立改革開放潮頭,迎難而上、開拓求新的一個個堅實腳印。卅載光陰,如水東逝。我們以回望,開啟更好的下一程遠航。

泰達榮譽
-自1997年,在商務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中始終位居第一
- (汽車產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 (電子信息產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 (石油化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國家首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
-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
- ISO14000國家示范區
-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區
-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纔創新創業基地
-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
……

關鍵詞
向海而生的使命
三十年前的12月6日,國務院批准天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泰達在內的全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由此走上歷史舞臺。
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服務於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是其使命所在。中宣部原部長朱厚澤曾說,開發區是為遠渡重洋來到的一種新的文明提供的一個停泊的港灣,一個登陸的碼頭,是為一種新的文明的種子提供發芽的苗床,為新的文明的幼苗、植株提供生根、定植、壯大的園圃。
泰達在誕生之初,立足自身基礎薄弱、傳統觀念制約、建設資金缺乏現實,積極利用相關優惠政策,不斷改革摸索實現『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有效結合的生動實踐,破陳立新,探尋對外經濟合作的新招法。在早期,泰達便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的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思路,並率先從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入手,建立『窗口式辦公』和『首問責任制』等。
創新發展的燎原之勢,讓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視察泰達時,欣然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
走過初創時的探索期,泰達迅速利用前期積累多元優勢基礎,加快開放步伐,積極引進具有技術含量的國際項目,填補國內相關領域空白,佔據國內同行業的技術制高點,促進國內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旋至新世紀,泰達又將發展目光聚焦轉型昇級、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諸領域,在繼續提昇引進海外先進經驗、技術的基礎上,大力度推動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科技型企業,實施內生發展。並在探索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新模式上取得豐碩成果。
三十年來,泰達始終秉承開拓求新的精神,不斷增強向外拓展、向內輻射的能力,引入新資源,創造新價值,演繹著『面朝大會、春暖花開』創業故事。
關鍵詞
激變三十年
三十年來,泰達已從規劃面積40平方公裡的鹽鹼灘涂,發展成為規劃總面積408平方公裡,生產總值超過2500億元、工業產值突破8000億元、擁有14000餘家企業和56萬從業人員的現代產業和城市綜合體。自1997年起,泰達主要經濟指標和綜合發展水平在國家級開發區中持續保持領先。
三十年來,泰達經濟發展成果顯著。截至目前,累計引進各類外資項目5358個,實際使用外資達436億美元,其中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1223個,89家《財富》500強跨國公司在開發區投資了230個項目。累計引進內資企業8911個,注冊資本達3056億元。目前,開發區擁有1家千億級企業集團、3家500億級企業、17家百億級企業以及289家億元級企業。
三十年來,泰達社會事業發展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已有從業人口56萬,常住人口23萬人,外籍人口4000人;建成了9個居民社區,涵蓋112個小區;建成32個藍白領公寓,總面積233萬平方米,可容納21萬職工入住;近5年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過24萬個,2013年新增就業崗位6.8萬個;建成各類教育機構28所,包括4所高校、7所中小學、10所學前教育機構;形成了社區管理『泰達模式』、新型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形成信訪和法律援助聯動工作機制,建全了『大調解』體系;開發區還獲得『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和『全國安全社區』稱號。
關鍵詞
綠色發展樣板
環境問題既是重大發展問題,也是重大民生問題。近年來,泰達將『綠色發展』作為園區名片上的關鍵標簽,把生態化和國際化、現代化同時作為未來建設先進產業與新興城市綜合體的奮斗目標,通過將構建生態文明高地納入發展戰略,推動園區走循環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目前,泰達已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環保體系。近年來,泰達制定了《天津開發區促進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暫行規定》,設立年預算1億元的『泰達綠色發展資金』。同時,創新機制,構建綠色生態生產和綠色生態生活『兩個平臺』,探索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媒體推廣』為特色的泰達環保社會機制。通過開展企業環境誠信評價、信息公開,督促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等,形成了覆蓋全區、全員參與的氛圍。
泰達還高水平制訂了『美麗泰達』建設綱要,將生態工業、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文明等理念融入總體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之中。
在此基礎上,泰達積極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並在國內率先引進產業共生項目,建成全國首個利用化工尾氣供熱、發電綜合利用項目,率先引入『第三方治污』模式,實現污水處理良性循環和工業污水零排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泰達的綠色招商。在招商過程中,環保部門第一時間介入,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堅決不上『兩高一低』項目。
近年來,泰達打造了一批信息服務平臺,建成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實時監控;泰達低碳經濟促進中心、綠色再生資源網等綠色服務平臺更加完善。
在綠色發展道路上,泰達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與歐盟、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了中歐產業共生、中美綠色合作伙伴計劃等國際合作項目,提昇了綠色發展水平。
關鍵詞
開放創新共贏之路
回顧泰達從鹽鹼灘涂崛起為先進產業與新型城市綜合體,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開放創新共贏的道路在泰達人腳下鋪開來。
一是站在對外開放前沿。對外開放,是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設立國家級開發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一環。一直以來,泰達始終站在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為國際資本、產業、技術乃至服務貿易等經濟要素提供了優質載體。
二是以開放促進創新。泰達始終堅持觀念和制度創新,率先提出『投資者是帝王、項目是生命線』等理念,最早實行土地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始終堅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一開始就按照市場經濟要求進行管理體制設計,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了市場活力的加法。始終堅持投資環境創新,主動對接國際慣例,打造國際化投資環境,在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方面不斷創新思路、舉措。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建立起有泰達特色的科技創新創業體系。
三是在開放中合作共贏。國家級開發區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對接,先進生產力和良好投資環境的成功對接,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泰達累計引進來自88個國家的外資企業5358家;有4000多名國際友人和50多萬中國公民在這裡工作和生活,大家互利互惠,合作共贏,一起編織和實現著美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