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1月20日,隨着最後一塊塔樓B1層頂板的混凝土澆築,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塔樓地下室完成封頂,此時,距離32.3米深坑基完成大底板混凝土澆築還不到2個月的時間,無堅不克,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天津速度”再次在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上得到充分體現。
物聯網助陣 每個鋼構件都有“身份證”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的施工現場,4個巨大的塔吊早已搭建完畢,圍立在塔樓核心筒內,數百名工人正有條不紊的忙碌着。“一般情況下,像周大福金融中心塔樓這麼大體量的地下室,每層的施工時間大約需要20多天,四層地下室需要近90天才能完成,而現在我們的實際施工時間是每層12天。”負責現場協調的中建八局土建項目經理唐祖錫介紹說,爲了保證施工的效率和質量,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採用了衆多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如二維碼物聯網技術在這裏得到充分運用。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地下面積98370平方米,整體由4層地下室、5層裙樓和100層塔樓組成,塔樓主體建築高度530米,呈不規則螺旋上升,是目前國內施工難度最大的超高建築之一。”中建八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部技術部負責人高輝表示,因爲造型的特殊,所以項目所使用的鋼構件全部由上海、杭州的專業工廠定製生產。爲了節省工期,一方面,項目部對建築的設計圖紙進行了細緻的深化,使加工更加精準;另一方面,每一個鋼構件都設置了專屬二維碼,並採用物聯網技術進行了聯網。“二維碼就像是每個鋼結構的身份證,通過物聯網,工程師可以對鋼結構進行定位,應該安放在哪一層哪一個位置,一目瞭然,還能在電腦上進行預拼裝,提高效率,節省施工時間。”


經驗加科技 最長焊縫達12.6米
在近30米深,總共4層的地下室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難題,經歷各種考驗。“地下室的工藝複雜,但從焊接來說,一個鋼管柱可能需要和6根混凝土結構樑連接,誤差只能以毫米爲單位。然而施工採用的鋼筋有12米長,每天因爲早中晚的溫差大,光熱脹冷縮就有很大的的變化,對施工的精準度帶來了很大壓力。”負責現場施工的鋼結構部生產經理孟炎仿告訴記者,爲了儘量減小誤差,施工人員採用了熔槽幫條焊的施工方法,降低了施工難度,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行。
“我們最長的焊縫是12.6米,而且通過超聲波檢測全部合格,這在國內外都屬於領先水平。”鋼結構部總工康少傑表示,在周大福項目的地下室施工中,有上千個結點需要進行精準對接,除了依靠常年施工積累的經驗外,先進的技術也功不可沒,“我們不僅採用了建築信息模型(BIM)來提高效率,還進一步對現有軟件進行了完善,將工期融入軟件應用,形成了特有的4D施工管理模式,讓項目的管理和施工進度更加科學、合理、高效。”


特製頂昇平臺 像“變形金剛”一樣工作
根據目前的工作進展,預計春節前,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將完成塔樓核心筒施工整體頂昇平臺的安裝調試工作。“周大福項目的頂昇平臺,將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又一次大膽創新。”項目副總工周洪濤表示,周大福金融中心的塔樓是不規則螺旋上升的超高建築,所以,無法用傳統的腳手架及爬模進行施工,“經過反覆研究、設計,我們特製了一款頂昇平臺,採用了先進的模架體系,可根據施工的需要進行變形,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變形金剛一樣,平臺最大面積可達1300平米,最小的時候,只有300平米。”
在此基礎上,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還將引進更多的國內領先技術以實現效率和質量的雙達標。比如:焊接機器人,將承擔起各種惡劣環境下的焊接工作;三維激光掃描儀,將使預製的各種構件更加精準,施工效率進一步提高。作爲中國北方的新地標之一,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項目建成後將是一個集商場、辦公、住宅、酒店餐飲爲一體的綜合性大樓,將成爲濱海新區核心商務區內體量龐大的商業綜合體。
“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工程特殊的造型雖然給施工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但試想大樓建成後,隨着塔樓的升高,建築形體漸細,高聳入雲,不規則樓體將隨着觀賞位置的呈現出不同姿態,爲濱海新區、天津市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項目生產經理劉鵬表示,雖然爲了保證工期,自己已經連續2個多月沒有休息過,但一想到周大福金融中心建成後美輪美奐的身影,現在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