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繼京、津、滬、浙江、江蘇、內蒙古之後,2014年廣東和福建兩省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至此,全國已經有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人均GDP跨越1萬美元,聽上去的確很“高大上”。然而,對老百姓意味着什麼?專家認爲,人均GDP是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2月6日《鄭州晚報》)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是一個量變指標,尤其是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標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徵是,經濟徘徊在人均GDP1萬美元以下,很難突破1萬美元。因此說,突破1萬美元的“量變”是令人欣慰的。即便在“GDP依賴”逐步弱化的今天,人均GDP的指標價值依然是重要的,“量的積累”,意味着財富的增加,生活的改善,我們一起走進“薪時代”……當然,要排除那些“拖了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后腿的人羣”。
中國已邁入中等收入甚至是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可是,中產“很豐滿”,生活“很骨感”;中等收入“很豐滿”,中等消費“很骨感”。有關人士分析當前大多數中國式中產的心理特徵——“雖然擁有自己的房產,但卻因此背上沉重的還貸包袱,生活質量大幅下降,不敢輕易更換工作,不敢娛樂、旅遊,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身體有了着落,心卻失去了安全感。”理想中的中產應該是這樣——“他們應當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有金錢可以捐贈給自己所支持的慈善項目,有理想能夠與家人周遊世界。”
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鞭策與激勵”。在貧富不均嚴重的條件下,在收入分配與獲得公共資源與服務不平衡的背景下,“人均”有可能落入“陷阱”,因此,“你真的很富有嗎”的拷問與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是整個社會都必須做的一道問答題。恐怕更多的是在鞭策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激勵民生的進一步改善,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點“錦上添花”,讓社會保障與福利進入“既患不均又患不寡”的時期。
我們不要“瘦身中產”,而要實實在在地“躋身中產”,夯實“中等收入”。這纔是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應該帶來的“質變”。關於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對中國而言,“中等收入陷阱”過是肯定要過去的,關鍵是什麼時候邁過去、邁過去以後如何更好向前發展。我們有信心在改革發展穩定之間,以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只有按下深化改革的“快進鍵”,才能加速“質變”,才能越過“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