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道熱心腸戶戶有故事——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開展志願服務系列報道之一
天津北方網訊:雖是寒冬,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裏卻比往日顯得熱鬧,平靜的小區裏突然來了很多揹着攝像機拿着採訪筆入戶採訪的記者們。聽說是全國的媒體聯合採訪志願服務的事兒,居民們都坦然微笑,“隨便進哪戶,都有故事聽。”
義務爲居民們理髮30年的孫香蘭大娘,爲大家義務修車20多年的趙章義師傅,堅持18年組織社區居民理論學習的王志仁大爺,默默照顧孤寡老人鄰居18年的張家蘭大姐……
1988年4月,新興街街道辦事處開展了“萬戶居民問卷調查”,瞭解居民生活需求和參加爲民服務的意願。27年來,從朝陽里社區到和平區,乃至天津市,一代又一代的社區志願者們默默地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
天津人向來以古道熱腸著稱,樸素的志願精神早已有之。如今,這種精神被不斷傳承、優化,形成體系,成爲品牌,更成爲一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一種社會時尚。“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志願服務精神感動着越來越多的人,也影響着越來越多的人。
薪火相傳好美德
那是1989年3月18日,新興街朝陽里居委會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到會的有6位居委會成員、7位居民積極分子代表,他們要商討一件與這裏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轄區還有13戶困難家庭需要特別的幫助。經過這13位與會者的共同商議,最後決定要與這13戶困難家庭結成“一對一”互助組,進行義務包戶幫助。於是,全國第一個社區服務志願者組織的雛形便誕生了。這一做法,受到了羣衆的廣泛好評和讚譽,成爲了當時解決羣衆困難、化解社會矛盾、弘揚奉獻精神、促進社會穩定的有效方法,更是彌補政府財力、人才、精力不足的有效手段。於是,和平區把新興街作爲試點,及時向24個居委會推廣。協會成立僅半個月,新興街的志願者隊伍成員達到300名,爲居民做好事100多件。道路積水、下水道不暢、樓道燈不亮時,都會出現志願者的身影,他們用勞動和汗水幫助着身邊的人,溫暖着居民的心。
1989年4月,和平區召開現場會,全面總結推廣新興街組織開展志願者服務的經驗做法。短短一個月內,當時12個街道的261個居委會全部建立“社區服務志願者協會”和“社區服務志願者分會”。
從此,社區服務志願者活動如春風般溫暖着整個城區,並影響到千家萬戶。經過逐年摸索,如今該區已經形成志願服務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區的志願者組織網絡,朝陽里社區志願者已從當初的13人發展到現在的1163人。截至2014年年底,全區志願者數量達到7.1萬人,志願者組織發展到141個,團體會員560個,志願者累計服務時間252萬個小時。
與時俱進譜新篇
隨着人們對社會服務需求更廣、服務標準更高,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不斷創新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社區志願者服務內容大都是爲羣衆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服務形式上,大都是單向服務和一對一服務。如今,社區志願者服務對象由過去單純的面向社區困難羣體,轉變爲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服務內容也由過去單純地幫人買煤、買大白菜、安裝煙囪等基本生活幫助,轉變爲開展社區文化、社區精神文明創建等精神互助。社區志願者把社區當作自己的家,利用自己的特長,從不同的方面建設社區這個大家庭。”社區服務志願者協會會長楊建華說。
據瞭解,27年來,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內容不斷拓展延伸,從最初物質幫扶爲主,拓展爲物質和精神文化並重,從助老扶殘濟困延伸到社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治安、再就業、心理調適等多個系列,覆蓋羣衆精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志願服務形式也不斷創新豐富,從最初包戶服務發展衍生出單向、雙向、樓院掛牌、協同包戶等多種形式,方便受助者的同時,更爲志願者量力而行、經常參與提供了多種選擇。多年來形成的“三送”“三認”“三關愛”“扶危濟困”“綠色環保”“義務婚介”等特色品牌項目,讓受益對象從困難家庭、弱勢羣體擴大到全體居民和周邊羣衆,成爲服務社區的普惠活動。
根植人心傳愛心
20多年來,和平區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形成了具有和平特色的志願文化。“有愛心學志願者、有能力做志願者、有條件當志願者”紮根在廣大居民心中,形成當志願者是崇高覺悟、崇高境界、崇高品質重要體現的共識。
和平區注重培育社區志願文化,協會定期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扶貧濟困、幫弱助殘、志願者送溫暖獻愛心等活動;挖掘志願者典型,每年召開一次志願者表彰大會,營造濃郁的志願服務光榮氛圍;給予物質獎勵,讓優秀志願者得到褒獎。建立了關愛“老雷鋒”行動服務項目,把服務時間長、貢獻突出的老志願者作爲“老雷鋒”關心關愛。同時,以“愛心銀行”的形式,由年輕志願者和老志願者結對幫扶,開展日常關照、生活幫助等志願服務,不僅讓送溫暖的人得到回報,同時,激發了更多的居民主動註冊志願者並積極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的熱情,使志願服務精神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