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重慶大學的蒲清平教授沒有想到,自己給學生開的“小竈”居然這麼受歡迎。
沒有講桌,沒有黑板,沒有投影儀和幻燈片,這位主講“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授坐在房間中央,和四周的同學探討着“中美關係”,這是他們本次“面對面”的主題。沒有座位的同學擠在後排,門外還有同學探頭傾聽……這次“面對面”的地點,是在學生公寓1層的活動室。
“這是學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嘗試。”重慶大學學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長高微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以往這類課程都是採取上大課的形式,改革之後,我們加強了師生間的網絡互動,通過微博、微信面向學生徵集感興趣的題目,彙總並統計出結果後,由‘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老師到學生公寓裏和同學們面對面交流。”
讓蒲清平感到意外的是,效果完全超出預期,“和我們在微信、微博互動的同學越來越多,我們在網絡上的陣地逐漸有‘粉絲’了。”
通過網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嘗試,在重慶大學已經不是第一次。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肖鐵巖告訴記者,幾年前,學校改革“形勢與政策”課程,探索出“課堂+實踐+網絡”的“三合一”教學模式,“縮短了課堂講授的時間,增加了和學生在網上互動的時間,讓過去學生們覺得生硬、流於形式的課程變得有趣起來”。
課下,學校開展“五微比賽”,通過網絡平臺創新性地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肖鐵巖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題,我們通過微視頻、微漫畫、微段子、微公益和微競賽的方式在網上徵集學生的作品,然後進行評選。”
長期從事網絡思政教育探索的肖鐵巖清楚地知道,網絡正成爲大學生的“第三課堂”。大學生很多時間都在網上,他們在瀏覽網頁、觀看視頻時,人生觀和價值觀無形之中受到影響,但這些影響並不都是正向的,“利用好網絡的傳播形式,佔領網絡陣地,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變得尤爲重要。”
但是,他認爲,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從思想上“迎合”學生,更要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爲學生提供實打實的服務。
2014年11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在上海聯合召開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場經驗交流會。上海市在大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得到廣泛關注。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副書記、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認爲,做好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通過學生喜愛、能黏住學生的方式, “要潤物無聲,只有深層次地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需求,才能使網絡陣地的黏合力透過‘眼球’直達‘心靈’”。
探索多種多樣的服務形式。“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匯聚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事件進行互聯網改造,成爲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可以將學生身邊一票難求的優質大師資源轉化成觸手可及的網絡教育資源;可以以專欄、‘微課程’等形式,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在交流中化解矛盾與困惑。”蘇明告訴記者,“也可以通過整合精品文化資源、拓寬豐富就業創業資源和提供日常便利資源來服務學生。”
通過提供優質服務來佔領網絡陣地的效果已在高校得到印證。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說,正在電子科大風靡的“面聊”擁有衆多學生粉絲,這款由學生自主研發的APP整合了各類資源,實現了學生從入學適應、課堂學習、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到實習就業的“全過程”服務,“目前全校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已實名註冊”。
肖鐵巖告訴記者,現在人人都知道“不會用網的老師不是好老師”,重慶大學每年都會舉行“輔導員博客大賽”,鼓勵輔導員通過寫博客,熟悉網絡的傳播規律,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電子科技大學通過學校劃撥專項資金,出臺系列支持計劃,對優秀網絡名師、網絡平臺、研究課題和二級單位給予支持等形式,鼓勵老師和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要探索建立優秀網絡文章在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聘方面的認定機制,着力培育一批導向正確、影響力廣的網絡名師,推進輔導員博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博客、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衆賬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
肖鐵巖期待,這樣的意見能夠儘快“開花結果”,“只有承認老師們在網絡上開展思想教育是自身的重要工作內容,將他們在網絡上的工作計入工作量,才能讓老師們更加積極地利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