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身在崗位不作爲、拿着俸祿不幹事,庸政懶政怠政,也是一種腐敗!”這是在昨天舉行的國務院第三次廉政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針對“爲官不爲”現象再次表態。
李克強強調,今年,政府的簡政放權改革將繼續“加碼”。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中央設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大幅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非行政許可審批更要“全部取消”。要以權力的“瘦身”爲廉政“強身”。
他強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目標、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重大投資項目和民生工程,要逐級簽訂目標任務責任書,立下“軍令狀”;重點工作要嚴格實現,確保按時完成,不放“空炮”。
關於庸政懶政怠政行爲,李克強說,“今年還要開展督查落實專項行動,真督實查、敢於碰硬,對發現的問題要拉清單、建臺賬,限期整改,對賬消號”。“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其責、有作爲。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爲的幹部,要堅決採取組織措施,爲官不爲的典型要公開曝光!失職瀆職發生重大問題、造成惡劣影響的,該處分的要處分,該撤職的要撤職!”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對此進行解讀。
經濟之聲:李克強說,簡政放權具有激活力、推發展、促廉政的“一舉多得”之效。下一步簡政放權還要加碼。要以權力“瘦身”爲廉政“強身”,通過放權限權,堅決打掉尋租空間。權力“瘦身減肥”給經濟“加速快跑”創造了什麼好的條件?
許耀桐:李總理說要通過權力“瘦身”來使廉政“強身”,這是非常正確的思路。管理學上有一個原理,政府的權力太過龐大,管理環節如果縱向太長、橫向太多,盤根錯節就會增加管理的成本,就會阻滯效率。我們平常經常聽說,申請一個項目要跑一兩年,同時要蓋兩三百個公章,造成了經濟效力極爲低下。
總理提出權力要“瘦身”,就是要按照基本原則:法定職責必須爲,法無授權不可爲。目前在權力瘦身方面還要加緊推進權力清單制度建設,把政府原來管得太多、太寬、太雜的現象進一步規範。同時總理還談到很重要一個思路,就是借鑑自貿區的做法,採用負面清單,除了負面清單規定不行的,其他的都可以。
經濟之聲: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對懶政庸政怠政要嚴肅問責,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爲的幹部,堅決採取組織措施,爲官不爲的典型要公開曝光。什麼樣的行爲可以判斷爲懶政庸政怠政?
許耀桐:懶政是上班以後無所事事,不想做,不想動;庸政主要是工作上踢踢踏踏,拖着不幹,沒有政績,沒有什麼亮點;怠政問題更嚴重,就是該辦的不辦,拖着,造成行政管理跟經濟社會發展嚴重的不適應。我們推進反貪腐以後,有些官員過去的灰色地帶沒有了,過去能得的好處也不敢要了,因此他就採取這種消極待工的方法。
這次總理把懶政庸政怠政和廉政建設聯繫起來,擴大了廉政的範圍。不要以爲貪腐的纔是腐敗,不貪不腐的就是廉政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庸政懶政怠政,也是腐敗的表現方式。對這種懶政庸政怠政現象必須敢管,絕不能讓在政府機關裏“蹭飯吃”的官員,還是能夠得意洋洋。
那麼現在我們採取很嚴厲的一個措施,就是要對這樣的官員進行曝光,這就很厲害了。如果沒有曝光的話,他這樣幹也好,那樣幹也好,反正你不知道,現在採取暴光方式的話,就會進一步使我們的機關整改工作作風。
爲什麼要猛攻庸政懶政怠政?就是要促進我們加強規章制度的建設,同時借這樣一個東風把我們機關的事務很好清理一下,責任落實到位,使機關運行得更加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