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遠行”多久“雁歸”何處?--D2802次“農民工專列”上聽聽青年務工者們的“心裏話”
2月9日清晨7時,廣州火車南站,D2802次列車緩緩駛出站臺,這趟當天開往貴陽最早的列車,是一趟以“青春號·創業範”命名的“農民工返鄉專列”,500名在珠三角務工的黔籍青年,通過“曬奮鬥故事、贏網絡點贊”的方式,獲得一張歸鄉的免費高鐵車票。
踏上這趟專列,新華社記者隨農民工們一路返鄉,興奮、憧憬;自信、徘徊;期待、彷徨,回家的心總是百感交集,“遠行”多久?“雁歸”何處?他們拼搏身影背後的多樣標籤裏,讀出的是另一面的“新常態”。
從“回家蓋房”到“實現自我” “新生代”懷揣“新夢想”
時尚的外表、整潔的裝束、靚彩的拉桿箱……走在這趟農民工專列的人潮中,看不到龐大的編織袋、蓬亂的頭髮、滿面的倦容,第一次在茫茫春運潮中乘上高鐵返鄉,回家的路從20多個小時的“囧途”變成5小時的疾馳,青年務工者們的臉上寫滿燦爛。
“打工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多年來,記者不斷在採訪路上問過農民工這個問題。前幾年,得到最多的回答就是“回家蓋房”,可是這次,採訪了十多人,沒有一人這樣回答,新生代的務工者,有着他們多彩的“新夢想”。
過完年,27歲的黃平縣上塘鎮碗廠村苗族青年田維堂就要換到另一家小型電子企業上班。這家公司和他打工了6年的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雖然,他已經從富士康一名流水線工人成長爲品檢工程師。“現在的收入和地位都比較穩定,跳槽可能是很大的風險,但我想逼自己闖一下,再不改變就老了!”田維堂說。
從工人到技術人員,實現第一步轉型,去新的公司當中層管理者,實現第二步轉型。“我們沒有高學歷,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些方面並不比大學生差。”田維堂說,希望更多的農民工能從“賣苦力”向“賣技術”,甚至“賣智力”轉變。
與田維堂同鄉同廠的楊建平也打算過完年去北京一家裝飾企業打工,在他看來,最緊迫的事就是實實在在學門技術。“現在的活兒閉着眼睛都能幹,每天機械地重複一個動作幾千次,感覺自己就像個機器人。”他說,趁年輕學點東西,夢想着能創辦一家自己的企業。
動感十足的運動套裝,28歲的王斌從黔東南大山深處的貧困村寨走出來,換過好幾家工廠,現在是一家大型健身機構的健身教練。“從小就喜歡運動,在田間地頭跑步,可從來沒想過能當健身教練。”他說,正在籌劃辦一家自己的小型健身房,“今後我要把自己的連鎖店開回貴州去!”
“走”還是“留” “雁歸潮”後的“糾結”
銅仁市思南縣青槓坡村的安懷波躊躇滿志,37歲的他20歲出頭南下打工,已經12年沒回家了。從工地搬運工,到飼料廠工人,只有小學文化的他一直靠勤奮打拼。如今,他在廣東江門承包一家飼料廠,自己當起了老闆。
列車上,志願者發放“雁歸工程宣傳冊”,他認真地看着,心潮澎湃。“很多人都想回家,但還要看家鄉的狀況。如果有機會,一定回來辦一個飼料廠,發展養殖業,在家門口賺錢多好!”他說。
妝容精緻、外表幹練的庭承春看上去根本不像36歲的農村婦女。1997年初中畢業,從家鄉黔南州貴定縣南下廣東打工,當過製衣廠女工、在小店賣過化妝品、和朋友經營過早餐店,18年打工路,換了很多工作,如今已成爲一家淨水企業的銷售經理。“能不能開拓一下家鄉的市場,這是我回家最關心的事。”她說,如果能有機會,打算在家鄉創辦一家分公司。
38歲的大方縣對江鎮元寶村農民吳彥平,在長三角、珠三角打工十幾年,如今已是佛山一家金屬製品公司的聯合董事之一。以前一個月有1000元收入就很高興,現在公司一個月收入100萬元,目標是在五年內達到月銷售收入1000萬元。“總有一天,我會回鄉創業,現在家鄉有不少工業園區,基礎條件越來越好,計劃投資食品、藥品等更有潛力的朝陽產業”。
突破“一道鴻溝”青年務工者心中有“四盼”
回家旅途五味雜陳。“不管走多遠,還是一個他鄉的過客,總是要回家的!”美好期盼背後,也藏着辛酸和無奈,打工路上的艱辛、維權路上的坎坷、保障路上的無助,青年務工者們心裏的盼望,依然是打破城鄉之間那道深深的鴻溝。
一盼“同等待遇”。異地辦證難、異地就醫難、異地入學難,這些仍是困擾農民工最現實的問題。貴州省政府駐廣州辦事處主任聶斌說,每天都會接到不少電話,農民工需要異地辦理身份證,可是由於戶籍制度所限辦不了,不得不千里迢迢回鄉補辦。現在農民享受新農合惠民政策,可因異地不對接,在外打工生病了難以報銷,農民工期待異地醫療保障政策儘快完善。
二盼“維權保障”。貴州習水縣駐深圳農民工維權工作站的胡青焱說,農民工普遍文化素質低、法律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弱,面對勞動糾紛、工傷爭議等常是弱勢羣體,求助無門。希望有更多面向他們的法律援助機構,讓農民工能合理維權。
三盼“教育提升”。渴望知識、渴望學習、渴望成長,是不少青年務工者的心願。田維堂、楊建平等幾位告訴記者,當初因貧困被迫輟學打工,出來後深刻體會到,知識和技能,纔是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金鑰匙。盼望給農民工更多教育培訓的機構和政策,比如沿海與內地能不能對接創辦更多職業學校,讓農民工學了技術再出門。另外,現在網絡教育發展很快,能不能有針對農民工再教育的培訓機制和認證制度,讓他們能通過自學提升學歷。
四盼“創業支撐”。綏陽縣旺草鎮的唐堃說,一些農民工打工多年有了積累,返鄉創業意識非常強烈,但目前返鄉創業還缺乏有效扶持,想融資在戶籍地、打工兩頭難,盼望政府和金融機構能延伸觸角,給農民工創業提供更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