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爲標兵“點贊”向好人看齊
——和平區朝陽里社區開展志願服務系列報道之三
天津北方網訊:85歲的黃秀珍老人是新興街社區志願者服務協會的第一批成員,如今身體欠佳已不能經常參加志願者活動了。黃秀珍說:“我老伴兒身體還不錯,他還參加活動,我的三個兒子都是社區志願者,我的孫子、孫女、外孫陸續加入了社區志願者的隊伍,大兒子現在還每天去社區巡邏隊巡邏,外孫女每週都去孤老戶家服務,他們參與了,就當是我參與了。”
愛心,在一個普通的家庭裏延續着、傳遞着,這種樸素的上行下效更讓志願者隊伍日益壯大着……
薪火相傳的祕密——激勵回饋成爲社區志願服務的“助推器”
和平區堅持每年開展一次優秀志願者評選表彰活動,從2006年起還堅持每年推出10餘名新的志願者典型,爲他們披紅戴花、隆重表彰,並把他們的事蹟做成展牌巡展,宣傳先進事蹟,弘揚志願精神,朝陽里社區先後有100餘人榮獲社區優秀志願者稱號。
對優秀志願者的尊重和讚許還表現在人們樸素的行動,爲社區志願服務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爲“黨的好兒子”的社區志願者分會會長王文源去世後,社區居民自發前往弔唁,爲其送行。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發起人之一董光義老人,生前做志願者,身後捐獻遺體,將志願精神做到極致。2012年董光義老人去世後,從區、街主要領導到普通社區居民,自發聚集到醫院爲其送行,體現了社會對老志願者的崇高敬意。
定期表彰激勵的同時,社區還積極開展“關愛老雷鋒”等回饋服務,在社區倡導形成“爭當志願者、尊重志願者、關愛老志願者”的良好風氣,開啓了“人人當志願者、一家人當志願者”的良性循環,很多居民一家兩代甚至三代人都成爲志願服務活動的參與者。
用制度激勵好人
——制度建設讓“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成爲社區志願服務的新常態
爲推進社區志願服務走向常態,永葆活力,朝陽里社區圍繞建設志願服務型社區的目標,不斷探索建立適合社區實際,具有自身特色的志願服務制度和活動模式。
首先,做好招募註冊。2006年6月,朝陽里社區依託民政部志願者註冊管理系統,率先開展了社區志願者註冊登記工作,讓廣大志願者有了“身份”歸屬。隨着工作不斷深入,社區還形成了網上註冊、現場招募、設點登記等多種便民的註冊模式,2013年,社區利用全國志願者隊伍建設信息系統,廣泛開展志願者網上註冊,爲有意願、能勝任的志願者登記註冊、發佈項目,推進志願服務供需有效對接。
其次,做好志願服務記錄。每次志願服務活動結束後,社區都會根據統一的內容、格式和記錄方式,將每個志願者的活動情況,完整、準確地記錄到《志願者奉獻手冊》和網上志願者管理平臺,及時更新志願者服務時間,讓志願者每一次愛心活動都有據可查,形成奉獻痕跡,爲定期表彰回饋志願者提供了可靠依據。
定期的獎勵與回饋是對志願者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志願氛圍的營造。“雖然大部分的志願者都不是圖獎勵去的,但根據志願者的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對志願者給予相應的星級認定,建立志願者表彰制度,是對志願者一種無形的肯定。”區文明辦副主任呂東明說。
星火燎原——“磁石”效應聚合志願服務
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如同一塊極具吸引力的“磁石”,起到了很好的帶動引領作用,許多單位和個人不僅在朝陽裏、新興街學習志願精神,而且紛紛用行動踐行志願精神,開展志願服務活動。
1990年,天津醫科大學護理系學生集體加入了新興街志願者協會,醫大護理學院從此成爲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朝陽裏志願服務精神的感召下,醫科大學還成爲全市首個大學生集體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高校,2002年10月以來,先後13次集中捐獻造血幹細胞採血入庫活動,5345名同學的血樣被載入中華骨髓庫,23名同學爲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2006年,由天法律師事務所、溢清律師事務所、擊水律師事務所、新興司法所、和平消協等單位的律師、專家,在朝陽里社區率先成立了法律諮詢志願服務隊,爲社區居民開展義務講座、集中諮詢、1對1法律援助、糾紛調解等法律服務,滿足不同居民的法律訴求。
2014年,和平文化宮將“心目影院”服務項目引入社區,通過文化志願者繪聲繪色地同步講解畫面,幫助盲人和視障人羣完整地聽懂一部影片,享受文化帶來的精神愉悅,感受平等的關愛,借團體會員單位之力,圓夢社區特殊羣體。
……
27年來薪火相傳的社區志願服務,影響不斷擴大,活動日益深化,和平區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單位自願自覺地參與其中,志願精神成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推動了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區文明程度不斷躍升,呈現出放大和倍增的“滾雪球效應”。
在志願精神的引領帶動下,志願服務由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擴展爲燎原之勢,和平區的學雷鋒志願服務組織發展到141個,團體會員560個,志願者也由13個人擴大到7.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