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隨風飄拂的米色窗簾,生機勃勃的綠色盆栽,排列整齊的茶杯,擺放有序的卷宗和專業書籍……就在這樣一個溫馨又不失莊嚴的辦公室裏,我們見到了區法院少年庭庭長張樹崑。她的臉上帶着親切的微笑,十分溫和。
不惑之年的張樹崑,已經在法院從事少年審判工作20個年頭。這期間,她承辦過上千起案件,挽救過數百名失足少年,化解了無數個社會矛盾。在她的帶領下,去年,區法院少年庭的270件民事案件中,有262件通過調解得到圓滿解決,調解率達97.04%;區法院少年庭連續多年獲評爲天津市法院系統先進集體, 並於去年獲評爲全國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進集體。她個人多次獲得綜治先進個人、維穩先進個人、預防青少年犯罪先進個人等榮譽,並於去年獲得區級“三八”紅旗 手稱號。
榮譽背後是堅守、是積澱,20年,昔日的年輕法官,如今已鬢生白髮。時光改變了容顏,卻未改變她臉上親切的笑容和心中對審判事業的執着與鍾愛。
人性審判 喚浪子回頭
作爲一名女法官,張樹崑是感性的,很多時候她認爲只要自己多跑些路、多問句話、多用點心,也許會對審判結果乃至孩子的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張樹崑 每次接到案件後,都會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走訪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學習、生活場所,多方交流溝通,充分採集證據,力求給這些孩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2005年,張樹崑接到一起盜竊案,犯罪嫌疑人鄧某在庭審中自稱爲了外出打工,在上戶口時虛報了兩年,實際年齡未滿18歲。得知這一消息後,張樹崑極爲重視,因爲如果能夠證明未成年人身份,就可以從輕量刑,將對鄧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在與檢察、公安機關協商後,張樹崑當即做了決定,要去鄧某的原籍重慶市奉節縣走一趟。可就在出發前一天,張樹崑的兒子因急性腸炎住院,究竟是留下來陪伴病中的兒子,還是途經數千裏去尋找一種從輕量刑的可能性?在這兩難抉擇面前,張樹崑毅然選擇了將兒子託付給親戚照顧,匆匆踏上了南下的列車。
鄧某的家住在奉節山區,爲節省時間,張樹崑和同事不顧疲憊,在坐了三天火車後,又冒雨走了一天的山路。他們先後找到鄧某的父母、兒時的夥伴、接生婆等人進行調查取證,蒐集的充足材料證明了鄧某爲未成年人身份。當天回到賓館後,張樹崑發起了高燒,腳也磨出了血泡,出差這幾天,她一直在身體的不舒適和對兒子的思念擔憂中度過,可這些都沒能沖淡她取得證據的喜悅,也沒有改變她回程的急切心情。下了火車,張樹崑第一時間將有利證據送到法院,最終,鄧某獲從輕量刑,他流着眼淚對張樹崑說:“阿姨,謝謝您,以後我一定改過自新,重新做人!”張樹崑開心地笑了,不僅是因爲她的努力沒有白費,更重要的是,她相信鄧某今後會更加慎重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公正履職 守法律天平
法官作爲國家法律的執行者,社會矛盾糾紛的終局裁判者,是保護人民利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社會良知和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做一名忠誠、爲民、公正、廉 潔的法官是張樹崑的理想和追求,她說:“當一天法官,就要爲百姓主持一天公道,不能濫用手中的權力,給國徽抹黑,使天平傾斜。”
去年5月,一起監護人責任糾紛案擺在張樹崑面前。當時,高某、曹某及雙方家長在派出所多次調解無效的情況下,將對方告上法庭,形成雙方訴訟。張樹崑在查閱案卷材 料後,將各方當事人分別傳喚到法庭,準備做調解工作。然而約定的時間到了,卻遲遲不見高某及家長的身影,曹某一家十分憤怒,並以對方“不重視”、“看不起”爲由幾次想要離開。張樹崑耐心勸說,併爲他們端上熱茶,緩解急躁情緒。一個小時後,高某及家長到了法庭,張樹崑好心詢問遲到原因,高某家長卻心有不滿地說:“這不是來了嗎!誰家沒點兒別的事,等會兒怎麼了?”曹某一家聽後再也抑制不住怒火,雙方就這樣推搡辱罵起來。爲平息事端,張樹崑批評了高某出庭遲到一事,沒想到高某卻將矛頭轉向她,甚至大放厥詞:“你就是不負責的法官!事情到法院也得不到公正!”張樹崑雖心有委屈,卻還是以拉家常的方式讓雙方充分表達訴求,併爲他們剖析利弊,釋法明理。在張樹崑的耐心分析和調解下,雙方當事人漸漸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行爲的性質及在事件中需要承擔的責任,最終,曹某及家長同意賠償,雙方達成和解。休庭後,高某的父親當衆向張樹崑深深地鞠了一躬,並滿臉歉意地說:“張法官,我錯怪您了,您是公正的,我給您道歉!”結案後,高某的父親多次想宴請張樹崑表示感謝,但都被她委婉拒絕了。後來,他託人將一面印着“人民公僕、熱心爲民”的錦旗送到法院,並附上了一張字條:張法官的工作讓我們感受到法律的莊嚴和公正,也讓我們感受到法官的無私和威嚴,對法官們的付出,我們無以爲報,這面錦旗,請一定收下!
在張樹崑人生的天平上,人民法官的形象和聲譽重於金錢,高於個人利益。她用自身正、自身淨、自身硬的職業操守維護了司法公正,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了“辨法析理,勝敗皆服”。
用心普法 育文明花朵
在審理少年犯罪案件的過程中,張樹崑感到只在青少年犯罪後才被動挽救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工作向前延伸,在預防犯罪上下功夫。於是,她利用休息時間查資料、編教案、寫宣傳材料,把普法“課堂”搬進了學校、社區、街道。
爲使“課堂”內容更加形象生動、貼合實際,張樹崑動了不少腦筋。她組織學生搞模擬法庭,將有教育意義的案例編排成“劇本”,併爲各個角色配寫“臺詞”。從準備素材,到指導排練,再到爲學生借服裝、道具,每一次“開庭審判”的呈現往往需要半個多月的籌備時間。因爲工作忙,普法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這些“劇本”也多半是在深夜完成的,但只要與學校、社區、街道定好了時間,無論颳風下雨,不管路程遠近,張樹崑都會準時趕到,哪怕下了車直接上講臺,講完課再馬不停蹄地趕回單位繼續工作。
這些年來,張樹崑走遍了全區所有鎮街,舉辦法律講座近200場,受教育學生和羣衆達10萬餘人。曾經有人問張樹崑:“講課是你份外的事,又不給報酬,你圖什麼?”可在張樹崑眼中,普及法律知識,爲社會穩定做貢獻是她應盡的責任。如今,看着全區少年刑事犯罪案件從 2007年的80餘件下降到2014年的不到30件,再想想自己爲普法所做的工作,張樹崑覺得:再苦、再累,值矣!足矣!
張樹崑崇尚自己從事的神聖職業,她將胸前的天平法徽視爲榮耀和責任。她以柔肩擔起正義,用丹心鑄就法魂,以超越母愛的情懷喚醒失足浪子,用無言奉獻的大愛引領青春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