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1年前,習近平接受延安電視臺《我是延安人》專訪時動情回顧了插隊樑家河的崢嶸歲月,最後承諾說會重返樑家河,“一定,一定會去”。
11年後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攜家人在臨近春節之際重回第二故鄉,看望鄉親們,給老鄉們拜年。消息在互聯網上一經傳出,立馬引領歡呼聲一片,“鐵漢柔情”“真心爲民”之類點評在刷屏。
人常說,千金一諾。習近平再次回到那片魂牽夢繞的土地,不僅實現了當年的承諾,而且展現了他有情有義的真性情,體現了他立根羣衆、與老百姓血脈相連的家國情懷。
說有情有義是因爲,情繫樑家河說明習近平身居高位不忘本,永遠不忘他揮灑了七年青春的熱土地和土地上的鄉親們。重看11年前的鏡頭不難發現,習近平對樑家河父老鄉親是如此牽繫,透露的那些鮮爲人知的細節,讓人深深震撼。11年後,習近平重返樑家河,一句“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這裏”撥動了許多網友的心絃。
說有情有義是因爲,幾十年來,習近平一直關注、關心樑家河的父老鄉親,而且親力親爲,通過種種方式幫助他們。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把一位名叫呂侯生的樑家河老友接到福建,自己花錢爲他看病;這次回樑家河,村民樑耀才一句“你那年寄給我的錢收到了”,道出一段不爲人知的故事——樑耀才妻子生了重病,習近平得知後,寄來1000塊錢。這其中飽含的情義讓許多人動容。
說有情有義還因爲,與以往到地方視察不同的是,習近平這次是帶着家人,給樑家河鄉親們拜年。熟悉中國人情禮節的人都深知,這裏面多了一層意思,濃濃的親情盡在不言中。習近平用陝北方言介紹妻子彭麗媛“這是我的婆姨”,拉家常的氣氛油然而生。從網絡流出的照片看,習近平一家與鄉親們噓寒問暖,合影留念,溫馨時刻不斷。
有情有義說到底,是與老百姓情同一家,心中永遠眷戀泥土的芳香。而這,正是習近平情繫樑家河的根源所在,亦是人們對習大大交口稱讚的原因所在。習近平曾把鄭板橋《竹石》的名詩改動幾個字,表達他對上山下鄉的體會:“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羣衆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立根羣衆體現了我們黨“從羣衆中來到羣衆去”的基本原則,更體現家國情懷的大愛。習近平是從窯洞裏走出的總書記,他時刻不忘老百姓的疾苦。這次一踏上故土,他查看農情,走家串戶,問寒問暖,一舉一動都透露出與百姓的魚水情、手足愛。
立根羣衆就是要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情同一家。樑家河七年,習近平與鄉親們在勞動中建立感情,在窯洞講天說地有默契,用自己的質樸與勤勞換得民衆的真心。後來,當他被推薦上大學時,全村男女老少爲他送行。此次重回樑家河,總書記自己出錢給鄉親們採辦餃子粉、大米、食用油、肉製品等年貨,還帶來春聯、年畫等,家家有份。
立根羣衆就是不忘老百姓疾苦,要爲民衆幹實事,不玩虛的。樑家河七年,習近平鍛造了意志,砥礪出堅強,能挑200多斤一口氣走上十里地;他帶領村民打井取水,打壩造田,改變了樑家河的面貌;他還千里迢迢赴四川取經,在陝北首創引進沼氣。離開後,習近平還不忘樑家河,聯繫幫助改善了當地校舍。
立根羣衆,就是牽掛着共和國土地上的每一個“樑家河”。“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農村的發展,發展農業、造福農村、富裕農民,是13億多人口大國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從樑家河開始,到在省市領導崗位,再到擔任國家領導人,如何讓農民們過上好日子,如何發展中國農業、農村,一直是習近平不斷思索的問題。人們注意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作出了進一步部署。
親百姓,愛故土,有情有義——一個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的領導人最能贏得人民支持。“深入基層不放鬆,立根原在羣衆中。”習近平總書記情繫樑家河是告訴世人,領導幹部要身體力行,與老百姓心相通、血相連。心裏裝着老百姓,時刻爲老百姓着想,老百姓的日子纔會越過越火紅,國家纔會越來越強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早日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