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打車軟件市場正式進入“大一統”時代。昨天,快的打車與滴滴打車聯合發佈聲明,宣佈兩家實現戰略合併。這意味着,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一改市場激烈碰撞的現狀,也將有望打造全球重要的移動出行平臺。
合併 倆負責人共同擔任聯合CEO
昨天一早,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分別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公衆號宣佈,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兩家公司將戰略合併,合併後的新公司將實現Co-CEO制度,滴滴打車CEO程維與快的打車CEO呂傳偉共同擔任聯合CEO,原滴滴公司新上任總裁柳青將出任新公司總裁。快的表示,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業務繼續平行發展,保留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性。
雙方同時強調,兩位聯合CEO特別感謝雙方股東都繼續支持新公司獨立自主的治理模式。至於新公司成立之後的股份比例、如何運作等,雙方並沒有具體的提到。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併後估值或將達到60億美元。據此前媒體的報道猜測,目前存在兩個版本的說法。一是,二者在合併後新公司的股權分配比例爲55%和45%,滴滴比快的高出10%。另外一個版本是,滴滴快的合併之後的合資公司中,二者的股權分配比例實際爲52%對48%,差距只是4%。而兩家公司內部人士均表示,目前他們也不知道具體怎樣分配。
內因 投資方或成最大幕後推手
面對昨日公佈的合作消息,知情的投行人士透露,快的、滴滴兩家公司“此前其實談過了很多次”,此外業內人士還透露,“雙方合併的壓力主要來自資本層面,兩家公司的投資方一直在推動這件事情,未來兩家公司應該是採用完全換股的方式進行合併。”
另據業內人士透露,2013年年底,快的和滴滴曾有過一次非常深度的談判,但因爲當時快的、滴滴不約而同聯合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推廣打車支付,進而引發了2014年初的補貼大戰,談判因此擱淺。補貼大戰停戰之後,某一方曾經主動邀約,雙方再次坐在一起,但合併事宜卻一直未突破。
外因 燒錢大戰讓雙方大受“內傷”
“在業界普遍看來,快的和滴滴之間的合併,最大的可能是因爲‘燒錢’的壓力使得雙方不得不考慮一個折中的方法。”相關行業研究員表示,長久以來的“補貼戰術”對兩家企業而言都是“不健康”的。尤其在羊年春節紅包大戰中,打車軟件也成爲了主角,快的打車日前就透露,春節期間將發放總價值超過10億元的紅包,包括1000萬個現金紅包和數億個打車紅包。而在滴滴打車方面,則利用微信將紅包重點放在了專車業務上。而此前近兩年的的“燒錢”補貼大戰給兩家企業帶來了無形的壓力。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去年底,兩家公司光是用於補貼的資金加在一起就超過了24億。
打車軟件“燒錢戰”的持續在業內人士認爲,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爭奪的並非APP的用戶數量,而是打車付車費時移動支付的用戶。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兩家創建不到3年的公司,估值均達到幾十億美元的數量級。
未來 合併涉嫌壟斷補貼可能下調
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在經過長期的價格大戰後,雙方公司管理層經過反覆溝通與交流,最終達成共識,決定兩家公司進行戰略合併。這也是在出行領域裏,所謂“阿里系”與“騰訊系”的一次握手。
從現在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的官方口徑來看,均對合並事宜進行了澄清,而事實上,即便雙方確實談妥一些協議,從宣佈到最終完成合並,還有很多需要邁過的坎,比如涉嫌存在壟斷的問題。
業內分析人士認爲,滴滴打車、快的打車一旦合併,對消費者不一定是利好,最顯著的結果就是“補貼可能減少”。從行業格局看,合併讓新公司在打車市場和專車市場的份額快速壯大,對易到用車等競爭對手是一個巨大挑戰。
“今後兩家合作後的發展領域將繼續擴展,而專車有望是合作後的第一步。”分析機構人士透露,去年下半年以來,兩家公司先後向“專車”業務延伸。滴滴打車在2014年8月在北京啓動專車業務“滴滴專車”,快的打車則於同年7月宣佈推出專車業務“一號專車”。就在今年年初,二者一前一後宣佈了進軍企業版服務,比拼開始蔓延到商務用車市場,而雙方合作後,專車、商務用車也將成爲下一步重要的發展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雙方的聯手發展也將面臨新的壓力,“專車領域面臨着各種新的變化及更多新的力量,在包括代駕、拼車、公交、地鐵等更廣泛的移動出行領域,雙方均面臨着各種挑戰與風險。作爲行業的先行者,更需聚集移動互聯網精英人才,獨立地順應市場與用戶需求來發展。”滴滴方面表示。
此外,滴滴快的合併後,將成爲中國移動出行領域單一最大企業。目前該市場的競爭者還包括易到用車和已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打車巨頭Uber等,不久前國內租車領域最大企業神州租車亦宣佈進入專車服務市場。該次合併勢必爲包括滴滴、快的之內的這些“玩家”帶來莫大的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