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春節期間是基層劇團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靜海縣評劇團給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送上了精彩的“好戲”。今年,他們創作了宣傳土地法的新評劇作品《土地風波》。那麼,當“評劇遇上土地法”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正月裏,正是農村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候。在靜海縣北劉村,雖然現在家家都有電腦、電視可以看節目,但是一聽說靜海縣評劇團今天帶着新劇目來演出,村民們早早就圍坐在了村裏的廣場上。
評劇小品《土地風波》的演員們在做最後的準備,他們沒穿華麗的古裝戲服,而是打扮的和村民們差不多,演員一亮相就給人一種親切感。
傳統戲劇演出市場“不景氣”,基層劇團經營困難在農村是普遍情況。靜海縣評劇團團長周洪喜一直爲劇團怎麼生存發愁。直到一次,偶然在看到了村裏圍牆上土地法的宣傳標語,這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過去,各村宣傳國土資源法律法規都要在村裏貼海報、發宣傳冊,但是老百姓真正“看進去、看明白”的沒幾個。周洪喜想,要是把法規編成故事,用大家喜歡的戲劇形式“唱”出來,那正是評劇團的強項啊!他二話沒說找到了靜海國土資源分局,但是,擺在面前的第一個難關就是兩本厚厚的《土地法條例》。
周洪喜說:“怎麼能讓人們接受?土地局他拿來土地法的一個條例,說必須把這個加里面。開始我們想以唱段的形式,人們聽完了跟貼標語沒有區別。法律的東西是枯燥無味的。必須讓人們在寓教於樂中接受這些東西。”
用評劇來宣傳土地法可沒有先例,周洪喜心裏也沒底。剛開始的時候,演員們都對土地法規“兩眼一抹黑”,怎麼自編故事?用什麼方式演?都是問題。
最後大家決定,演就演村裏最經常出現的土地糾紛。他們找到靜海縣各村的領導、村民瞭解情況,對角色進行重新塑造。劇目裏,不僅有濫用土地的“法盲”,也有仗義執言的村民,通過慢慢了解土地法,大家用法律手段拿回了自己的耕地。唱段里加入的唱詞、包袱都是修改了數十次才敲定的。
周洪喜說:“靜海也有說私搭亂蓋佔用耕地的也很多,有的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改編)。因爲去農村演人們一看你淨是講大道理他就走了,必須有喜劇元素才能把觀衆留住。《土地風波》是村長濫用土地,把耕地改成廠房,幾個老太太去幹預阻止,是最滑稽也是最受歡迎的。”
《土地風波》這齣劇目用了將近兩個月才最終創作出來,不僅幽默的諷刺了非法佔地的行爲,還讓村民們明白了只有“懂法”才能維護自身權益。
去年,在大邱莊鎮的官坑村,評劇團搭臺開演了土地法宣傳的第一個專場。
官坑村村民李建榮說,原來不懂法,村裏有佔地的情況也不知道。聽了評劇團的節目,他們也不用再做法律面前的“睜眼瞎”,“就是這樣宣傳,應該早來宣傳,這個地也就不會佔了。佔的地也沒問題,我們肯定要把它恢復到違法以前的狀態。”
《土地風波》、《建房》、《寸土不讓》、《如此發財》……靜海評劇團又接連創作了幾個宣傳土地法的劇目。去年,靜海評劇團僅土地法宣傳專場就演出了近140場。
放下生鏽的鐵飯碗,捧上了文化創新的金飯碗。當“評劇遇上土地法”,不僅讓劇團有了出路,也讓農村基層普法煥發了“新的生機”。周洪喜說,他今年最大的願望就是給鄉親們送上一出出“好戲”。“我們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繼續爲父老鄉親去服務。因爲我們縣級劇團就是爲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我們就是主力。希望都能實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