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中國志願活動的興起,緣自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導和推動,伴隨城市社區建設和青年志願者活動發展起來。志願者,也被稱爲“義工”。2013年11月修訂的《中國註冊志願者管理辦法》是這樣定義的:志願者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爲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願爲國家、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的人。
一、學雷鋒活動:新中國最初具有志願服務色彩的行動(1963年至1992年)
當代中國最早的志願服務莫過於“學雷鋒”。毛澤東同志於1963年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在全國範圍掀起“學雷鋒”熱潮。“學雷鋒”活動可以說是我國建國初期最具有志願服務色彩的行動,爲以後志願服務事業在中國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開始採用國際社會對公益活動的通用表述—“志願服務”,其間經歷了大概三十年的時間。
上世紀80年代,每年三月五日,爲紀念雷鋒和發揚雷鋒精神,學生、青年人都會主動參與這項活動。此舉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人們樂於助人的風尚,但是由於活動每年都有,而且大多數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沒有什麼實效,使得人們更多的是表現出了對於這種現實的困惑,當時人們的樂於助人甚至會被嘲笑爲“跟不上時代”,對於“學雷鋒”活動,更多的也是“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裏來四月走”這樣的評價。位於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一些南部城市,廣州、深圳等地,這些地方走在改革浪潮的前列,爲幫助外來新移民儘快實現創業或安居夢想,開始有了借鑑香港、澳門等地從事志願服務事業的“義工組織”。他們將學到的優點跟我國內地的“學雷鋒”活動相結合,互相取長補短,打開了我國志願服務的新局面。
1988年,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13名黨員自發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活動。很快天津和平區委、區政府對新興街道的做法給予了大力支持,並積極向全區推廣新興街社區志願者服務的做法,在全區12個街道辦事處都相繼建立了社區服務志願者協會組織,其下屬261個居委會也分別建立了分會。不久,社區志願者服務這種做法經民政部迅速推廣到了全國範圍內。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區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志願者協會。
1990年,新華社以《誰說雷鋒沒戶口,唐山雷鋒月月有》爲題編髮通稿,向全國宣傳推廣河北省唐山市“月評學雷鋒十佳活動”,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在唐山,“雷鋒”不是三月來、四月走的“過客”,而是化身爲每天都會給市民們帶來感動的身邊好人。日常化的學雷鋒評比探索出公民道德建設的新路徑,使唐山有了“留住雷鋒的城市”的美譽。
二、從青年志願者到社區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有了中國特色(1993年至2000年)
經過基層羣衆創造,政府部門大力推廣,志願服務事業上世紀在全國範圍廣泛鋪開。“志願者”不再僅僅是一種稱呼,而日漸成爲公民的一種精神內涵和生活方式。
1993年12月19日,在共青團的號召下,2萬餘名青年亮出“青年志願者”旗幟,在京廣線開展爲旅客送溫暖志願服務,標誌着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正式啓動。
1997年7月,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領導下建立“上海市志願者協會”,吸收全市各種青年、婦女、社區、慈善、紅十字會、企業的志願社團加入,成爲富有影響力的、最大的志願組織。在文明委的領導下,志願者協會主要從事規劃、統籌、指導、推動的工作,而不是獨自開展服務活動。因爲,他們認識到只有動員和組織更多的團體參與志願事業,才能夠形成普遍的發展狀態,有利於滿足各種層次的羣衆需求。所以,在文明委及志願者協會的推動下,上海市的志願組織蓬勃發展,種類多樣、功能各異、服務豐富、效果明顯,受到廣大羣衆的好評。
三、志願服務逐漸走向多元化、規範化、法制化(2001年至2007年)
進入新世紀以後,2001年被聯合國確定爲“國際志願者年”,外經貿部、團中央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2001國際志願者年委員會”,中國志願服務事業開始爲世界所瞭解。志願服務活動向多元化、規範化、法制化發展。
2001年,黨和國家以“國際志願者年”爲契機更加重視志願服務事業的發展,各種形式的志願服務活動發展加快,黨員志願者、社區志願者、職工志願者、青年志願者、巾幗志願者、老年志願者、扶殘助殘志願者等各類志願服務隊伍十分活躍。由此,我國進入了包含黨羣組織,社區組織,企業組織以及個人自願參與的中國志願服務事業的多元化發展的年代,而不再是受以前傳統的職能部門的限制的比較單一的發展模式。
2006年4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社區服務工作的意見》,指出:“積極組織開展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培育社區志願服務意識,弘揚社區志願服務精神,推行志願者註冊制度”,該文件的頒佈,使我國社區志願服務開始進入了規範化建設階段。10月8日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社會志願服務體系,並指出要“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爲主題,深入開展城鄉社會志願服務活動,建立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
2007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進一步強調了要爲社區志願服務提供製度保障。
四、從“志願服務元年”到志願服務常態化、品牌化、制度化(2008年至今)
聯合國志願組織負責中國項目的官員說:“2008年是中國志願服務元年”。官方或學者都將2008年作爲中國志願服務史上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在汶川地震後的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中,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有超過491萬各地誌願者以各種形式參與其中。中國民衆在災難面前迸發出的巨大力量,令世界所矚目。北京奧運會創造了奧林匹克史上規模最大的志願者紀錄。10萬賽會志願者、40萬城市志願者和超過100萬的社會志願者,用“中國微笑”和汗水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這次盛會也讓全國人民對志願服務有了更新的認識,志願精神深入每個人的內心。中央文明委下發《關於深入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意見》,中央文明辦牽頭負責全國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服務開始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統籌協調和組織推動,教育、民政、體育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紅十字、老齡辦等部門發揮自身優勢,各展所長、各負其責,形成整體合力,推動志願服務隊伍由以青年爲主向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轉變,志願服務活動由以階段性爲主向經常性活動轉變,志願服務管理由鬆散型向規範化轉變。
2009年,中央文明辦、民政部開展的“百萬空巢老人關愛志願服務行動”,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爲主題,以社區爲依託,志願者以結對幫扶的形式,爲高齡空巢老人排憂解難,在生活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的活動,推動建立與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相銜接的志願服務體系。
2010年圍繞“迎世博迎亞運講文明樹新風”主題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立足城鄉基層,把創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作爲“講文明樹新風”志願服務活動的重要任務。圍繞“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中央文明辦等部委在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期間部署開展“紅紅火火過大年”、重陽節敬老愛老“六個一”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服務向常態化推進。
2011年中央文明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農業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工商聯等八部委聯合開展關愛農民工志願服務活動。
2012年4月16日中央文明辦在武漢市舉辦全國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志願服務活動啓動儀式,推動“三關愛”志願服務活動在全國各地全面展開。全國文明城市(區)和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區)相繼舉辦啓動儀式,推動開展“三關愛”活動。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深化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的新要求。
2013年3月2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京召開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學習雷鋒志願服務工作。會議強調,要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爲主線,着力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要積極培育志願服務文化,廣泛開展關愛老幼弱殘志願服務活動,打造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活動品牌。10月14日民政部提出,要建立志願服務記錄制度,客觀反映志願者做出貢獻的數量和質量,以記錄結果爲依託開展志願服務激勵保障工作,有利於更好地實現志願者助人爲樂的崇高價值,激發志願者奉獻社會的榮譽感和使命感,爲公益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支持。11月修訂的《中國註冊志願者管理辦法》,每名註冊志願者根據個人意願至少選擇參加一個志願服務項目或活動,每年參加志願服務時間累計不少於20小時。更多志願服務制度化的實踐探索。12月,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經民政部批准,在京登記成立。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是由志願者組織、志願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聯合性、非盈利性社會組織,在中央文明委指導下開展工作。成立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這一戰略任務的實際舉措。
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於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意見》。意見強調,開展志願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是加強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對於推動志願服務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對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