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個月春節期間,很多中國遊客在日本購買“馬桶蓋”的報道,讓國人小“刺激”了一把,更有意思是,據媒體報道,事實上,這些人買回來的馬桶蓋本來就是浙江製造。
本來就是“made in china”,爲什麼我們還要去國外買呢?“中國製造怎麼了”?近日這一話題在兩會上再次被記者“拋”出。4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全國政協經濟界、農業界委員聯組會現場時,對“馬桶蓋”現象作了迴應,並再次引發網民廣泛關注。
對於“出國買馬桶蓋”問題,總理表態:第一是要抱着“開放的心態”,反對貿易壁壘,因爲“消費者有權享有更多選擇”。第二,中國企業要升級,如果國內也有相同質量的產品,應該更有競爭力。“起碼能爲消費者省下機票錢!”
現象
搶購馬桶蓋“驚動”兩位前部長
6日,事情繼續發酵,兩位前部長在公開場合被再次問起。作爲商務部原部長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陳德銘、李毅中兩位全國政協委員剛好曾經分管這個領域。
“日本的坐便器質量、性能比較好,同時價格比國內的要便宜的多,與國內價差較大,所以,可能纔會受到歡迎。”陳德銘當日在政協小組討論中接受記者採訪時迴應。
李毅中在當天政協舉行的記者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坦承,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產品的質量存在差距,沒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追問
國內生產爲什麼要去外面買
本來就是中國製造,爲什麼很多人卻跑到日本去買馬桶蓋?實際上,近年來中國的高端製造業在國際上品牌漸響,“高鐵”等高科技產品已經在國際上成爲中國名片。能造出高鐵,卻造不出好的馬桶蓋?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愛蓮說,有兩個原因,一是信息不對稱,以爲日本製造的就好;另一個是消費觀念,認爲國外產品就比國內產品好。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醫科大學校長瞿佳說,主要還是思維定勢。“雖然很多產品是國內生產的,但其標準卻是國外廠商指定的,屬於定製品。一般來說,各方面的指標都會比在國內銷售的高一些。而且,這個指標很‘硬’,通不過就不收貨,沒有二話。國內雖然也有類似的指標體系,但是可能有時候執行起來沒有那麼嚴。久而久之,就會讓國人形成思維定勢:東西肯定是國外的好,即使是國內生產的,出口的肯定也比在國內銷售的好。”
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爲一大原因是,中國製造的產品與我們日益增長的對服務質量和產品品質的需求不匹配。
徐冠巨曾到日本考察同行工廠。“我們產品的科技和品質的附加值在產品含量中相對較低。”他說,“我發現其實我們和日本企業的差距就差在認真二字上。現在是該覺醒的時刻了,我們要加大對產品研發、品質和服務上的投入力度,樹立起中國製造的品牌。”
出路
“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規劃,其中強調了科技創新,特別強調了工業製造業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專有技術的創新。“馬桶蓋熱”給中國製造業提了哪些醒?
在全國人大代表、湖北迴天膠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章鋒看來,“馬桶蓋熱”給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帶來一些新思路。“轉型升級,不應只關注新興產業,在傳統產業領域,工藝好的產品同樣有市場。中國企業要種沉下心來鑽研本業的態度,不能存在浮躁的心態。”章鋒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建議,無論是高大上的中科院,還是萬衆創業的小微企業,都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引領“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像我們中科院各研究所原來是不會做馬桶蓋研究的,怕人家笑話。而生產馬桶蓋的企業不可能有科研力量,他們只能把人家的產品拆開、仿造。這樣的產品質量不可能好。”他說。
包信和認爲,各級政府應該引導小微企業進行自主創新,並在資金、平臺等方面給予扶持。科研機構也要主動宣傳最新研究,利用科學報告制度等手段讓更多的企業瞭解成果,幫助企業生產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
“政府要加強市場監管,讓更多質量好、服務完善、講究誠信的品牌佔領越來越多的國內市場。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王和山認爲,政府應該嚴格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老百姓熱衷購買日本馬桶蓋反映了對中國產品質量的不放心和對品牌的不信賴,政府應該推動企業重視品牌意識,並且鼓勵企業走出去,成爲全球品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