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北京青年報記者]
我想請問胡曉義委員,現在有媒體報道稱我國多地出現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情況,不知道您瞭解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如果確實如此的話,您覺得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您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建議?謝謝。[ 2015-03-11 09:58 ]
[全國政協委員胡曉義]
全國政協會從3號開幕到今天,我沒有一天不被媒體追問,其中大多數的問題都跟養老保障有關。作爲一個社會保障的專業工作者,我覺得這麼多人關注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我也感到很欣慰。我很讚賞像《北京青年報》這樣的以青年爲主要受衆的媒體這麼關注中國老齡化的問題,我想如果我們的中年人、青年人都更加關注這個問題,也許我們在應對未來幾十年人口老齡化高峯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對策,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2015-03-11 09:58 ]
[胡曉義]
回答你的問題。第一,我所瞭解的養老保險收支平衡的情況是怎麼樣的?我想養老保險是一個大的題目,大家比較關注的是職工養老保險到現在是什麼情況。我掌握的數據是,去年全國職工養老保險,不包括城鄉居民(就是非就業的羣體),總的收入是25300億的收入,支出是21700億,所以從全國的情況看是收大於支,收支結餘3500多億,所以全國不存在收支不平衡的問題。但是確實有你所提出的一些地區收支不平衡,具體要講總支出和總收入之比,我掌握的情況是有3個省份當期出現了收支不平衡,也就是動用了歷史結餘的基金,這是基本情況。[ 2015-03-11 10:03 ]
[胡曉義]
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工作層面的原因不去說,因爲任何時候都有工作上的不足,都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比較根本性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全國收支平衡,但是地區有收不抵支的,是因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比較大,撫養比,就是在職繳費的人和退休人員的比例差異非常大,比例最高的省份是一個職工繳費有0.7個退休人員,最低的是一個職工繳費只有0.11個退休人員,有如此之大的差異,所以撫養比高的地區肯定就是負擔很重,在某些年份可能出現收不抵支。第二個原因是老齡化速度,2013年全國老齡化率是14.9%,2014年的初步數據是已經到了15.5%,老齡化率非常快。如果繼續下去的話,到2050年時我們可能會面臨1.3個職工要養一個退休人員的結構,挑戰是非常嚴峻的。第三個原因是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進入中高速的階段,養老保險的福利剛性是始終存在的,這之間的差異也會造成一些地區收支不平衡的情況。[ 2015-03-11 10:03 ]
[胡曉義]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對策肯定不行,必須多措並舉。總的來講是5條:一是繼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改善撫養比,讓更多人來參保繳費,使撫養比提高的速率能夠降低一點,或者是緩和一點。爲此,我們已經推出了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在2020年前基本實現。二是提高統籌層次。我們正在制定職工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通過更大面積、更大範圍的資金調劑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應用大樹法則來均衡地區的負擔。三是用積累的資金投資運營。現在我們職工養老保險已經有3萬多億的結餘,如果結餘的基金能夠進行市場化、多元化的投資,取得更好的收益,多一個百分點就多300多億,也可以緩解資金不平衡的壓力。四是拓寬資金的渠道。除了現在的單位繳費、個人繳費、財政補助之外,進一步拓展新的籌資渠道。五是漸進式的推遲退休年齡,也是改善撫養比的重要措施。所以我說一個措施不行,兩個措施不行,就必須五六個措施並舉。謝謝。[ 2015-03-11 10:06 ]
[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紫光閣雜誌社、紫光閣網記者]
我的問題給俞敏洪委員。本屆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您覺得這些措施對我國創業創新環境有哪些改變?您對政府下一步推進創業創新有哪些建議?謝謝。[ 2015-03-11 10:07 ]
[俞敏洪]
總理的報告中連續兩次反覆強調了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並且就“創業”“創新”這些詞大概提到了二三十次。毫無疑問,在中國的整個大環境中,創業這件事情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推動力。我們可以從個體戶時代算起,在80年代初的時候,我自己的家鄉,我母親是第一個萬元戶。老太太沒有文化沒有把工廠做大,後來我繼承了她的創業傳統,把新東方做起來了。現在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實際是由創業引起的,只不過過去創業和現代創業的定義有點不一樣,現代的創業一想起來就是要和高科技聯繫起來,要和創新聯繫起來,而這也確實是中國的一個重大的轉型。爲什麼?因爲原來的創業都是爲了就業、爲了生存,中國現代的狀態是,如果我們不再從低檔的製造業轉向真正有創新意義的高品質的產業的話,中國未來的競爭力在國際上就會越來越差。所以,把創新這個詞和創業聯繫起來,我覺得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5-03-11 10:10 ]
[俞敏洪]
鼓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我覺得不僅僅是爲了解決就業問題,比如現在國家允許大學生休學進行創業這件事情,我覺得是中國的一個進步。因爲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允許學生在大學期間如果有創業的想法就可以休學的,甚至可以沒有理由的休學,出去旅行、修煉,比如喬布斯就是休學了出去修煉的,跑到印度修煉,結果把事情想通了回來創造了蘋果。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給學生更多的空間,但是這件事情本身我一直認爲我們不宜拼命鼓勵學生就應該休學去創業,因爲創業是一個有了想法確實要去做、不去做的話就會錯過時機的一件事情,並不是一個大學生沒有想法就去創業。[ 2015-03-11 10:12 ]
[俞敏洪]
萬衆創新這件事情,我覺得應該從教育上做,因爲創新的前提是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是一個人的想象力的發展、一個人的創造力的提升。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萬衆創新這件事情應該是從小學教育到中學教育就應該對教育中的某些特質進行改變和改革。比如中小學教育課程中應該多加入一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課程,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同時我覺得應該非常深刻地改變中國的老師要求學生每一道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思維邏輯,因爲所謂的創新是爲同樣的一個問題尋找不同答案的能力,並且通過不同的途徑走向同樣正確的地點的能力。所以我覺得,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方向是對的,但應該從教育上來解決中國未來10年、20年、30年以後中國在創業和創新方面如何走到世界前列的問題。一是要鼓勵民間力量儘可能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來,二是在教育方面政府應該加大創業創新的課程體系以及思想體系的植入力度。謝謝。[ 2015-03-11 10:16 ]
[香港大公報、大公網記者]
我的問題是提給朱維羣委員的。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發生以來,出現了一些針對中國現行民族政策的質疑,請問中國政府近期會不會對民族政策作出重大調整?謝謝。[ 2015-03-11 10:16 ]
[朱維羣]
2008年發生在拉薩的“3·14”事件,2009年發生在烏魯木齊的“7·5”事件,其性質是分裂主義勢力煽動、策劃、製造的打砸搶燒殺暴力犯罪事件。儘管分裂主義勢力的目的是想把西藏和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儘管分裂主義勢力打出了民族的旗號,也利用了某些民族、宗教的因素,但是這兩個事件本質上不是民族問題,不是宗教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個事件的處理當中和後續的工作當中,包括藏族、維吾爾族在內的各族羣衆一起起來反對分裂主義,維護我國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正是因爲有各族人民的團結,共同對分裂主義勢力的鬥爭,這兩個地方儘管還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但是穩定的大局明顯越來越好。[ 2015-03-11 10:22 ]
[朱維羣]
至於我國的民族政策,你剛纔說到的所謂調整問題,這是一個時期以來社會上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我想這樣說,首先我們要充分肯定,新中國建立6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的民族政策總體上是正確的、成功的。可以具體說一下我們的民族政策是什麼,很簡單地說,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國家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的文化,努力培養更多的少數民族幹部和各方面的人才。這是一個好政策,而且效果是好的。比如對於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個問題,一度有一些議論,但是如果我們聯繫歷史的大背景來看,建國初期我們就確定了這樣一個制度。當初如果我們不是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而是搞聯邦制度、民族自決,我們以後的幾十年當中面臨的分裂主義的危險將會大得多。[ 2015-03-11 10:23 ]
[朱維羣]
實踐證明,這套政策是好的,它既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保護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願望,同時又體現和實現了我們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政策是好的,我們當然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現在民族工作的大背景同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也包括從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打破了過去對生產要素的流通,所有不合理的束縛,其中包括了對勞動力流通的束縛,這種束縛打破之後,使我們的少數民族有了走出傳統聚居區到全中國範圍內去謀發展的條件。這幾十年我們看到的一個很可喜的現象:越來越多少數民族青年走出了傳統聚居區,到中東部地區求學、經商、打工,也有越來越多的中東部地區的民衆到少數民族地區去發展,這就使我們整個民族的人口分佈狀態發生了改變,就是雜居、混居的比例越來越高。據2010年的有關測算,從民族地區走出來打工、經商、求學的人口超過了2000萬,如果按照一家5口計算,2000萬背後就聯繫着1億的少數民族羣衆。1億基本上就相當於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數量。據測算,當前少數民族在城市和民族混居地區生活的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3,我想這無疑是一個好的趨勢。那麼這一好的趨勢,我想也要求我們的民族工作,可能在側重點上要有變化,是什麼變化?說是變化也是變化,說是對過去好的傳統的堅持也是堅持,這就是我們在今後的民族工作當中要更多地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強調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更加強調我們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015-03-11 10:30 ]
[朱維羣]
一個時期以來,也有的同志對交融這點有所顧慮,會不會把少數民族融沒了?是不是把我們的傳統文化融沒了?不是這樣的。交融不是要把民族的文化傳統融沒了,更不是把少數民族融沒了。交融是使我們每一個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優點爲所有的各個民族所共有、共賞、共享。這是未來民族工作的側重點或者說是一個總體的走向。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好的這套東西要堅持,同時根據形勢的發展在側重點上應當有所考慮。去年中央召開了民族工作會議,我認爲這個會議非常重要的一個精神,對我們將來的民族工作具有導向意義的精神,就是這次會議再次強調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原則,而且進一步明確了相關的政策指向,我以爲我們的民族工作,不光是民族工作部門,還有所有涉及到民族工作的領域的部門,都應該認真體認中央的這樣一個精神,並且把這樣一個精神貫徹到各領域的民族工作當中去。[ 2015-03-11 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