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56,27,205,41000,10,100,這一組組普普通通並且毫無關聯的數字背後,演繹和凝結着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和平區司法局辦公室主任、年已56歲的慄巖奇,在27年中,累計獻血205次,獻血總量高達41000毫升。它相當於大約10個人全身的血液,按照一般情況下手術輸血400毫升計算,至少可以挽救100個人的生命。難能可貴的是,慄巖奇還把這一祕密隱藏了18年,如果不是一個偶然的契機,即便是與他相濡以沫的妻子程鳳麗也一直被矇在鼓裏,對他做的好事一無所知。
這就是慄巖奇,市政法系統、市司法行政系統及和平區“優秀黨員”、“感動社區?感動和平”人物……他用一份份沉甸甸的愛心和善行,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一名普通公務員,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滿腔熱愛,用自己的熱血書寫了無怨無悔的壯美人生。
27年,41000毫升
每次獻血,看到自己鮮紅的血液流出身體,我覺得那不僅僅是一袋血,它承載着一份健康,承載着一份生的希望。對我來說,有什麼能比挽救他人的生命更快樂的事情呢!――慄巖奇日記
慄巖奇第一次獻血是在1986年,那時他還在鐵路系統工作,單位組織無償獻血時報了名。獻血之後,他並沒有感到任何身體不適。經過學習他得知,科學適量獻血不但對身體沒有損害,而且還有促進身體造血機能、預防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等好處。於是,他開始頻繁前往本市血液中心和流動採血車參加無償獻血,並嘗試從每次獻血200毫升,逐漸增加到400毫升。即使是到外地出差時,他也是走到哪兒獻到哪兒,把無償獻血的足跡留在了北京、長春等很多城市。
後來,他聽醫務人員說,捐獻成分血(即捐獻血小板)更能滿足臨牀需要,一個治療單位的成分血(相當於800毫升全血)便可使某些重症患者起死回生。而且捐獻成分血後,由於剩餘的血液成分又回輸到自己體內,身體能快速恢復,可在短時間內再次參加獻血。這對慄巖奇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自此,他又開始堅持定期捐獻成分血,只要自身生理指標許可,經常一次就捐獻兩個治療單位的血小板。
時間一久,慄巖奇與本市血液中心及本市許多采血車點的醫護人員都成了熟人,他也成爲血液中心的“救急血源”之一。慄巖奇這位“在號”的無償獻血志願者,每當接到中心血站的救急電話或短信,只要在津、身體條件允許,從未拒絕過。
去年國慶長假期間,慄巖奇認識了爲患白血病的女兒捐獻血小板的農民捐獻者李淑平,他爲給孩子治病已欠下30多萬元的外債,自己因一直爲女兒捐獻血小板,體內的血小板數量較低,曾幾度供應困難,危及女兒生命。慄巖奇二話不說,就先後爲他女兒捐獻了兩個單位血小板,還拿出1000元錢硬塞給了李淑平。今年初,李淑平打電話告訴慄巖奇:“女兒的病情大爲好轉,治癒可能性在70%以上。要不是您這位天津大哥,孩子早就沒命了,我們全家都感謝您。”
27年,從自己到家人、親友、同事……
說句到家的話,人活在世上,誰沒有個難處。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慄巖奇日記
慄巖奇沒有把自己堅持無償獻血的事告訴任何人,只想默默無聞做善事。如果不是一件突發事件的出現,他仍會把自己無償獻血的事隱瞞下去。
2004年,慄巖奇的岳母患病需要手術,急需輸血,可當時醫院血源非常緊張。一家人正在着急時,慄巖奇才慢慢找出自己的獻血證,以“互助獻血”的方式,爲岳母找來了手術用血。直到這時,慄巖奇的妻子程鳳麗才知道丈夫已經無償獻血達18年之久。善良的程鳳麗沒有責怪他,只是埋怨自己太粗心,沒能在生活上更加精心地照顧他,讓他身體恢復得更快些。
爲了把獻血堅持到底,他開始制訂鍛鍊計劃,以保持健康的身體,保證血液的質量。從2002年起,他每天都堅持從家出發先步行到西南角,然後再坐車的“二位制上班法”,每天步行5公里。
強健身體是一方面,怡情、益智對於慄巖奇的獻血追求同樣重要。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堅持寫日記,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有了博客以後,他每週要寫一篇博文。兩年前,還將自己的博文和文章編撰成《西山大文選》。他認爲,“寫作可以給自己一種沉澱和思考,咱去獻血,得獻好的血,所以身體和情操都不能差。”
慄巖奇無償獻血的事蹟流傳開以後,他想,那我乾脆就光明正大地做一個無償獻血宣傳員,大張旗鼓地宣傳科學獻血和無償獻血的好處。這樣,獻血的人越多,對社會的益處就會越大,也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在慄巖奇的動員下,他的妻子、女兒,天津、北京、河北的親屬,身邊的朋友、同事……紛紛走上了街頭採血車,成爲無償獻血隊伍中的一員。
天津市血液中心馬明說:“慄巖奇常來我們這兒無償獻血,我們都親切地叫他‘獻血哥’。在咱們天津,正是有慄巖奇這樣有愛心的人士,才挽救了那麼多急需輸血危重病人的生命。每次看到他毫不猶豫地挽起袖口,都令我們非常感動。”
一輩子,將善行進行到底
做好事,讓我心裏非常有底氣。無愧於心,內心便是一片清明。 ——慄巖奇日記
“向善、向好、向進步、向光明”,是慄巖奇人生的座右銘。慄巖奇出生于軍人家庭,13歲參軍入伍,18歲入黨,還曾開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接受血與火的洗禮。復員回津後,無論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上,他都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向善、進步、正直的人。
生活中,只要看到乞討的殘疾人,每次他都會慷慨解囊。看到需要幫助的人,他都熱情地伸出援手。有一次,他和愛人在一家小餐館吃飯,見到3個農民工模樣的人進來,只要了湯和饅頭,慄巖奇就悄悄地自己出錢給他們點了幾個菜。
平時,慄巖奇是一個特別爲別人着想的人。任職和平區司法局辦公室主任這幾年,每年除夕值夜班慄巖奇都搶着來,而且除夕下午早早就來到辦公室,讓值下午班的同志早點兒回家。
1993年,生活並不富裕的慄巖奇一次性捐款希望工程500元,資助安徽省利辛縣的貧困孩子高榮上學,直到她小學畢業。在這6年裏,慄巖奇每年還額外寄出100元錢和自家衣物等,以減輕他們家的生活壓力。慄巖奇岳父母家的鄰居中,有一對孤寡老人。從1983年慄巖奇和妻子程鳳麗結婚時開始,他就和妻子一起主動承擔起照顧兩位老人日常生活的義務,直到2002年爲兩位老人送了終。
在從事法律援助工作中,每當遇到生活貧困的人前來求助,他經常自掏腰包讓求助者吃頓熱熱乎乎的飽飯,這樣的事數都數不清。2006年,慄巖奇就曾協助在本市某區打工的農民工王雨,多次與所在區的有關部門溝通,幫他打贏了官司,討回了工錢。
如今,慄巖奇堅持27年無償獻血的事蹟,像插了翅膀一樣傳遍了津沽大地。他走在街上有時會被認出來,還有人打電話感謝他……對於這些,慄巖奇心裏總是熱乎乎的。今年初,當了解到本市已針對常年獻血人的獻血年齡適當延長時,他非常高興,這樣在以後的幾年中,他仍可以爲社會無償獻出自己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