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明小長假剛剛結束,但這個句號畫得並不圓滿。就在大多數人在高速路上相互追趕着回家之時,座標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漳州爆發出驚天的響聲,隨後便竄出刺眼的火光。4月6日19時,福建漳州的古雷PX項目發生爆炸,目前已致6人受傷。
這一聲巨響不僅出現在爆炸現場,也出現在各種輿論平臺上。昨晚的爆炸發生後不久,島叔便有廈門的朋友髮狀態表示,幸好“PX”項目當時在廈門因學者與民衆的反對而“流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樣的想法在一般民衆中並不少見。因爲對大家來說,真實產生的效果對普通人來說更直觀,這些現象比“書面的介紹”更能讓民衆選擇“放心”還是“擔心”PX項目的存在。
但島叔始終覺得,不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PX,瞭解PX始終還是前提。不論覺得它是天使還是惡魔,少些情感的衝動,多些理性的分析,少些泛政治化的話語,多些經得起推敲的理由。
細數近年來在中國的PX項目,明顯存在着被“妖魔化”的傾向。
從10多年前遼陽石化PX裝置起火、2009年福佳大化PX火災,到2011年中海油惠州煉廠PX裝置火災,再到如今漳州PX項目在不到兩年時間裏發生的兩次爆炸事故,PX項目事故不斷涌現。輿論也更傾向於從環保、民衆利益的角度,斥責當地政府赤裸裸的GDP衝動。於是,從廈門、大連,到寧波、彭州,再到昆明,因民衆“集體抗議PX項目”而流產、擱置不在少數。
這在道義上彷彿是無懈可擊的。但我們還是需要拋棄過多的情感衝動,理性看待這個問題。
一般人一聽說PX,立馬與“劇毒物質”劃上等號,幾近“談之色變”。這恐怕是對這一名詞的深刻誤解。PX,英文全名爲P-Xylene,中文叫“對二甲苯”,無色透明液體,具有芳香氣味,是一種低毒的化學產品。去年3月底,面對一直被更改“毒性”的百度詞條,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曾晝夜堅守百度百科,維護PX的“低毒”屬性。
當然,如果濃度過高,PX對眼睛和上呼吸道也會有刺激作用,中樞神經系統也可能被麻醉。不過,這一切都在人爲可以掌控的範圍之內。
PX如此熱門,難道它有“奇特的作用”?島叔請教了專業人士,才發現PX早已融入大家的衣食住行,在無形中釋放着巨大的能量。比如它是合成纖維的原料,加工服裝要靠它;它是藥物膠囊的原料,在醫治患者中也起着作用。還有塗料、染料、農藥、建材等等,都需要PX作爲基礎材料。就像饅頭、大餅、花捲、麪條這些主食離不開小麥一樣。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如果吃飯問題要靠進口才能解決,這恐怕是影響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同樣的道理,如果PX項目要依賴進口,那麼一旦這一環節被人壟斷,國人的穿着、用藥、建築施工、燃料使用,都會面臨巨大問題。而事實上近些年隨着國內投資和消費的增長,我國PX的短缺現象日益明顯,如今自給率不到50%,許多企業需要向國外大量進口PX。這樣的形勢不得不說有些嚴峻。
所以,只是把上馬PX項目指斥爲地方政府的GDP衝動,未免過於簡單。現在日本、韓國PX產業最大的出口國還是中國,中國上馬PX項目,多少有與日、韓爭奪市場的意味在。
平心而論,PX項目有風險,但會不會產生事故還是“事在人爲”。這一點我們放眼全球就能找到積極正面的例子。新加坡裕廊化工島距市區相距10多千米;德國路德維西港巴斯夫石化基地與曼海姆市僅隔着一條萊茵河,它們運行、發展了多年,也沒出現過大的環境風險事故。
兩年前,島上長期在外駐守的鑽風也到過日韓兩國,觀摩過他們的PX項目工業區。據他們回憶,日本川崎的PX基地離居民區僅有4000米,中間沒有任何隔離設施,距離羽田機場直線距離約6000米。PX生產設備下方的地面非常乾淨,空氣也聞不出異味,設備周邊的草坪鬱鬱蔥蔥。而韓國蔚山的居民區甚至被PX項目環抱,附近的漁民依然按照自己的作息處理魚貨。
可見,PX項目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風險,很多時候問題出現在監管之中。就像這次漳州PX項目的爆炸,目前的初步原因爲漏油起火,這與PX本身並沒有直接聯繫。歐美、日韓等地之所以能在離居民區如此近的地方建PX基地並平穩運行這麼多年,主要還是靠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
例如項目開工前,企業需向政府和居民證明項目建設符合環保標準,這一過程往往公開透明,接受公衆的嚴格監督。對於公衆的反對聲,政府會及時出面補償、疏導,也督促企業改進完善方案。如果過程中出現違規,政府會要求企業暫停項目建設。
此外,企業也會主動邀請公衆參觀園區,消除大家對PX項目的陌生感,例如日本的一些基地會組織釣魚大賽、試乘消防車、抽籤大賽等。針對可能發生的危險,廠方也不迴避,甚至展示“危機處理模式”與安排公衆參與演習,讓大家知道如何面對可能的危險。
嚴格的標準、近距離的接觸、面對突發情況的掌控,這些都讓國外民衆坦然面對身邊的“PX”。
在國外,PX項目更多是企業行爲,但在中國,因爲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市場選擇,所以民衆的抗議往往直接指向政府,而不是企業。同時,最近幾年來,民衆日益增長的環保訴求,加之輿論對民衆情緒的迎合,所以,給社會一個感覺,即發展和環保這對矛盾不可調和,變成了二選一的“零和遊戲”。
但實際上,從國外的發展來看,環保問題都是在發展中解決的。尤其對中國這個龐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依然是解決一切難題的總開關,這一切難題,自然包括環境問題。當然,面對民衆洶涌而來的環保訴求,政府光靠打壓、欺騙,明顯是“掩耳盜鈴”,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還會把民衆進一步往對立方向推。
就PX項目來說,政府扮演民衆與企業之間的“平衡者”,發揮橋樑作用尤爲重要,也就是說,政府要顯得更加超脫,協調企業和民衆的利益訴求,而不是充當企業的“急先鋒”。
但遺憾地是,從最近的PX事件看,許多的地方政府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亦或是因爲短期利益的誘惑而放棄了上述的做法。爲了自己的政績和GDP,這些地方政府往往急着要這塊蛋糕,環保審批經常是走過場,甚至在被環保部要求整頓的情況下依然“頂風建設”。
而在遇到民衆的抗爭時,地方政府也沒有擺出與大家心平氣和認真談的姿態,不過虛與委蛇,暫停項目待局面平穩後再繼續推進。既沒化解公衆的疑慮,也沒解決他們實質的損失。
而相關企業則有可能在此期間遊說其他地方政府,抱着“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心態打游擊戰。但這些做法都沒有實質改變項目建設中的瑕疵,只不過是想在風口浪尖上避一避,風平浪靜後一切照舊行事罷了。
如果始終按這樣的模式發展,那麼政府、企業與民衆在面對PX項目時還會展開“拉鋸式”的抗爭。因爲雙方沒有在一系列事件中找到溝通的方式、感知對方的善意,又如何能放下心防,進一步去接受對方呢?
就像人與人的交往一樣,陌生者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而他時常展現的神祕與冷酷更會讓人心生恐懼。而在走近、瞭解之後,這樣的心防會慢慢卸下。中國的PX項目想要像國外一樣讓民衆內心坦然的接受,恐怕政府和企業要爲民衆揭開神祕面紗,讓大家看得到、走得進,用嚴格的環保標準、完善的防範措施保障項目的運行。
這個是消除疑慮必須具備的誠意,也是政府和企業說服民衆必須要付出的成本和耐心。
【漲姿勢】國外管理PX項目的做法
韓國
大型化工項目開工前,企業需向政府和居民證明項目建設符合環保標準。對於居民的反對,政府會採取疏導、補償等措施,並加強對企業的監管。一旦發現企業在建設中違規操作,政府會勒令暫停項目建設。
企業自身在盡力保證PX生產安全和消除負面影響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三星道達爾化工企業爲例,這家公司採用的安全管理標準以及廢水廢氣排放要求都要遠遠高於政府標準。
企業還會在官方網站上公開主要的安全生產信息和數據,供民衆隨時查詢。
日本
PX立項必須按政府、縣、市等各級部門所規定的要求進行申請環境評估。PX生產企業每年會邀請工廠附近的孩子來廠內開展活動,聽取廠區附近居民意見,組織居民、學生參觀工廠。
針對地震設計了“震感遮斷系統”緊急處理裝置,如果裝置感受到超過標準值的晃動,就會自動觸發“震感遮斷系統”。在系統啓動瞬間,所有石油加工裝置的電源和閥門都會全部關閉。
新加坡
對化工項目佈局有整體規劃,新加坡的煉化設施大多集中在距主島不足兩公里的裕廊島以及以附近一些島嶼。
從項目用地前期評估入手嚴格防範,通過多個部門聯手參與,引入公衆諮詢機制;同時也通過標準化安全程序和嚴格的檢查和演習等,提高安全事故的防範和應對意識;發生事故後積極妥善應對,提高透明度,贏得公衆信任。
美國
在環保立法、標準、要求、監管和懲罰力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嚴的國家之一。因此對PX項目的生產工藝、流程、安全控制和環保排放上等都有完整的一套標準和法規。
而且有全民監督的環保維權意識和話語權,更有嚴格立法、堅決執法、從重懲罰的監管力度,所以美國的PX項目一直在安全地運行着。
德國
面對公衆對PX的擔憂,德國認爲信息公開透明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德國法律規定,企業的各種污染物排放不僅要達標,而且必須向社會公開。
任何人可以通過網絡查到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設備類型、火災原因、損失等各種信息。當人們知道事情的原委和詳細數據之後,不必要的擔憂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