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浙江麗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鄭國強與其子鄭藝互動的兩封家書在網上熱傳。家書之上,暖意融融;父子之間,情真意切;言語之中,家風立現;誨人之道,家教立顯。萬貫家財不如良言傳世,良好的家風和家教,是真正的傳家寶,也是社會正能量的重要來源。
在我們的社會裏,還有很多類似的故事在默默發生着。故事的主人公未必出身顯赫,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別,可是他們治家做人的理念,卻高度相似——誠實守信、忠厚爲本、天道酬勤……這些,其實都是中國人最常見的家風家訓,直到今天仍在發揮着重要作用。前幾天,微博朋友圈也被許濤還錢的故事刷了屏。3年前,還在讀大學的許濤爲了給父親治病,在網上發起求助,承諾3至5年內連本帶利還款。今年5月9日,一位捐助者意外接到了許濤的還款,將此事在微博公佈後,迅速引起網友和媒體關注。在誠信似乎稀缺的時代,許濤的行爲,讓人們再次感受到誠信就在身邊。特別令人感慨的是,挑起頂樑柱擔子的他,以自己的擔當爲弟弟示範了淳樸家風,詮釋了長兄爲父的現代內涵。
家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在古代社會,常常有“世代忠良”、“書香門第”之說,這其實就是一種家風延續的縮影。而且,家風從來都不是某個階層的專利,古人云“耕讀傳家”,把務農還放在讀書之前,這其實是道出了家風傳承的要義,那就是價值觀引領爲重、知識傳授爲輕、財富傳承則更是其末。
在物質文明不發達的古代社會,“治家”是社會管理的重要部分,形成社會公序良俗的一種道德自覺,並在較大程度上發揮了正能量。這樣的情懷與成長範式,無論時代條件怎樣改變,總會或隱或顯地起作用。社會發展到今天,一些傳統的思想觀念逐漸被強大的物質力量裹挾,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傳統的“仁義禮智信”風氣不復存在。就連家庭成員基本的責任、道義也會被權錢觀念所吞噬。在一些官員家裏,父母不像父母,兒女不像兒女,“拼爹”比拼的是官位和背景,家風不正,最後往往導致“坑爹”的結局。
當我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遺產,恍然發現許多家風家訓的內涵,與當前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並未過時。修身、立德、勸學、勤儉、誠信、仁義……這樣一些構成我們文明基石的內容,就承載於很多家風家訓之中。然而,如何才能激活這些文化因子,不是靠簡單的宣傳普及倡導所能做到的。家規家訓在立更在傳,需要家長的言傳身教,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續。尤其是,要讓社會主流來關注和實踐家風傳承,作爲“關鍵少數”的幹部就要起到帶頭作用。
細看家風,儼然就是分辨好乾部與壞幹部的一道試金石。好乾部廉福章擔任領導工作30多年,從沒有爲自己的親屬、老鄉、朋友及其子女安排過工作。雖然,兒女們沒有沾到父親一點光,但勤儉持家、自食其力就是父親留下的最好財富。像這樣的好家風,在很多黨的優秀領導身上都能找到範例。反觀近來落馬的大小貪官,立身不正、治家不嚴、失格不倫,幾乎無一不中。
北宋名相司馬光在家訓《訓儉示康》中,曾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由於教子有方,“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如果“拼爹”比拼的是家風家教,那麼這樣的比拼多一點,對社會而言,實乃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