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黑暗中,照進生命之光
客船傾覆那一瞬,21歲的船員陳書涵正在船艙底部灌柴油。劇烈晃動後,僅幾十秒,船體翻覆,底面朝天,艙內水面急劇上升。
江水淹沒到了陳書涵脖子,僅有一點呼吸空間。
無盡的黑暗中,他一度絕望等死,卻最終等來了救援的潛水員。
過度緊張的陳書涵無法使用潛水裝備。眼看氧氣越來越少,潛水員官東脫下自己的重裝具給他穿上。在另外兩名潛水員護送下,小陳成功獲救。
失去了重裝具的官東,被暗流裹挾至深水區,他徒手從深水潛游出來,出水後兩眼通紅,鼻腔出血。
幾小時內,潛水員們已先後下水20多批次,體力消耗極大,但沒有一人卸下裝具,隨時準備再次下潛……
與此同時,在救援地以下兩百多公里長江沿線,來自解放軍、武警、海事、長航、消防等部門的海巡艇、航標艇、衝鋒舟及漁船全力開展搜尋營救。
中航工業、中國石化、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央企,則全力提供通信、燃油、飲水、直升機等保障。
堤岸上、醫院裏,醫護人員嚴陣以待,全力營救。
一江之隔的湖南傾力救助,江蘇兩千裏馳援。2日上午,包括12名潛水員在內的3批17人的潛水工作隊,經江蘇海事局調派,來不及統一集中,分別就地準備,立即出發奔赴長江沉船救援前線。
大雨傾盆,潑在“東方之星”船底上。沉船地點江水渾濁,水流湍急,水下能見度低,客輪情況複雜,這些都沒能阻擋救人的步伐。指揮船“航勘201”上,部長、將軍、救援專家反覆推演着新的打撈救援方案。
截至3日17時,現場共投入各類船艇131艘、潛水員202名、救援力量2097人。“救絞1號”“湘嶽工001”和“橋船1號”等3艘打撈船在現場開展扶正打撈準備工作。
科學救援,與時間賽跑
記者在搜救現場瞭解到,客船翻沉水域深約15米,風大浪高,且暴雨不斷,江水污濁,救援工作面臨諸多挑戰。
中船708所高級工程師吳正廉等專家指出,當船突然翻沉後,船艙內空氣在水中排出速度很慢,而且會在船艙內向上運動,可能形成很多空氣墊或空氣囊,短期內可以維持人的生命。而由於船內氣壓升高促使船浮至水面,一旦貿然切割救援將直接導致“東方之星”客船沉沒江底。
因此,現場指揮部確定了這樣的救援方案:潛水員先通過敲擊尋找水下被困者,進而通過鑽孔等方式向船艙內注入壓縮空氣或氧氣。
交通運輸部救撈局副局長張建新說,複雜的環境、天氣狀況,更需要科學施救、精準施救、及時施救。
尚有一絲希望,就需百倍努力。海軍三大艦隊和海軍工程大學、廣州軍區派出200餘名潛水員緊急趕赴現場。由於船體整體出水打撈等情況需要多方面考量,因此先期搜救主要以潛水員水下探摸爲主。
然而由於船體經過裝修改造,內部結構複雜,且水下能見度不足半米,因此100餘個房間逐個探摸進展十分緩慢。
記者通過海軍潛水員的監控器材可以看到,攝像頭可視範圍幾乎爲零,渾濁的江水中潛水員僅能通過雙手摸索尋找方向。據現場潛水員介紹,鑑於目前的水文條件,部分遇難者遺體是在“盲搜”中摸到後運送至水面的,而由於船艙內部結構複雜形成諸多暗流,搜救人員自身安全也存在風險。
隨着3艘大型打撈船相繼就位,配合船體自由浮力,根據現場的最新決定,救援人員已開始對船體進行切割作業,然而切割面積不會太大,救援人員在船體底部中前部切開一個55釐米乘60釐米的長方形口子,以便潛水員進入艙體探查,進而爲後續救援打開通道。
水上搜救,精準的氣象水文預報信息至關重要。
爲了給現場救援提供精準水文信息,湖北省啓動水上搜救氣象應急保障服務Ⅰ級響應,監利水文站實時進行現場應急監測。沉船斷面流量、平均流速、最大流速、水深、水溫等信息,每隔半小時就會更新傳遞給一線救援指揮部。
爲減輕救援難度,2日上午,長江委防辦對三峽水庫進行三次調度,減少出庫流量,從17200立方米每秒減少到7000立方米每秒,爲長江沉船救援創造條件。
記者3日下午在救援現場看到,岸邊的水位線已不同程度下退半米左右,且仍在繼續下降。
“做好現場的消毒防疫,保障救援人員的健康,也很關鍵。”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院長周赤龍擔任該院醫療急救隊的隊長。3日下午,他告訴記者,醫療急救隊伍除了對打撈出的人員進行生命體徵判斷等急救工作之外,該院幾個專業消毒防疫隊伍正在進行洗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