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中國路橋來到基烏鎮之前,我們村子裏到處都是閒人。”肯尼亞基烏鎮副鎮長Benson Kuntai如是描述中國路橋來到基烏鎮前的景象。
從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出發,延蒙巴薩路行駛約70公里,拐進一條泥濘坑窪的土路,再行駛近20公里,就到了基烏鎮。這個頗爲與世隔絕的小鎮飽受乾旱的困擾,在蒙內鐵路開工之前,基本沒有工作機會。如今,蒙內鐵路在這裏開工大半年之後,這座山區小鎮已經今非昔比了。
延鐵路建設沿線,不少新的小別墅正在建設當中,而偶遇的矮小的土房提醒着來訪者這裏曾經的破敗與滄桑。
在中國路橋來到這裏修建蒙內鐵路之前,這座只有3500人的小鎮,除了極少數人從事小規模的挖沙產業,大多數人以放牧和種地爲生,而常年的乾旱使得這裏的收成有限,甚至出現飲水困難。
“之前只有很少的身體足夠強壯的年輕人能靠挖沙取得微薄的收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人敢確定地說我一個月能掙多少錢。”副鎮長Benson Kuntai告訴中國日報。
“沒有人現在月收入低於2萬先令(約合人民幣1280元),一個都沒有。大家至少能賺到2.5萬先令。”聽到副鎮長的話,坐在一旁的路橋營地治安官Jonathan Ole Patita按捺不住地插上了話。肯尼亞最低工資標準約爲9780先令。
“現在村裏沒有人閒逛了,每個人都有了工作。”Benson Kuntai繼續說道。
隨着大量鐵路建築工人的到來,不少商店、餐館、服裝店等店鋪的生意開始紅火起來。當初,村民要把飼養的牛羊趕到市場上去賣,不僅路途遙遠,還不一定能賣出去。Benson Kuntai說,如今,市場就在我們身邊。大量鐵路建築工人的到來也使這裏房租的價格由原來的每間400先令飆升至2000先令至2500先令。有了可觀的收入,村民們已經開始張羅着把原來居住的土牆土地板的土房子變成高大的磚瓦房。
中國路橋的到來也讓這裏的交通狀況大爲改善。據肯尼亞KBC廣播報道,基烏鎮通往附近烏盧鎮的公路,是基烏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但洪水衝擊早已使這條公路“千溝萬壑”,通勤能力極差。中國路橋進駐基烏鎮後,出資約1000萬先令爲當地重修了這段8公里的公路。此外,中國路橋還無償爲村民打了水井,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之前,基烏鎮只有少數幾個離村子很遠的取水點,”Benson Kuntai告訴記者。
銀行卡在這個封閉的小鎮曾一度是十分稀罕的東西。“除了擁有公職的人,比如警察和教師,基本沒有人擁有銀行卡。而如今,基本每個人都有一張。”治安官Jonathan Ole Patita介紹說。他表示,正是中國路橋將銀行工作人員請到了基烏,幫助村民開戶辦卡。
這位面龐消瘦的男子,手裏握着幾張紙,上面寫滿自己準備的材料,時不時看上幾眼,生怕自己漏掉了什麼信息。“中國路橋一來,犯罪率也低了很多。上不起學的孩子也都上學去了,”他補充道。
“有了中國路橋對村民的技能培訓,即便將來他們走了,村民依舊有謀生的本領。我們非常高興,因爲我們現在不光是賺口飯吃,我們也在日復一日地學習。之前,我們主要依靠飼養動物維持生計,而在中國路橋在這裏修建鐵路的3年裏,我們將完全改變自己的生活。”
基烏鎮的人口主要爲馬賽人,傳統上,馬賽人靠放牧爲生,視牛羊爲主要財富象徵。
距基烏150多公里的姆蒂託安代是一座殖民地時期的小鎮。蒙內鐵路的建設也給這裏帶來了巨大變化。據鎮鎮長Paul Martin Luvai介紹說,自蒙內鐵路在這裏開工建設以來,這裏的人口在半年多的時間裏從4000人突增至1.5萬人。
他告訴記者,蒙內鐵路建設僱傭了大量的當地工人,也給餐飲業和零售業帶來繁榮,不僅居民的收入翻倍,原來居高不下的犯罪率也大大降低。
而Paul Martin Luvai有着更大的期待。雖然靠近肯尼亞最大的國家公園察沃國家公園(蒙巴薩路將公園分爲東西兩部分),但遊客的到來並沒有給這個小鎮帶來多少機會。遊客坐旅遊吉普而來,直接入住到公園內的酒店,遊玩觀賞動物後,就直接乘車離開了。
“我們這裏的火車站建好之後,更多的遊客會選擇乘火車來遊玩。這樣他們到了姆蒂託安代之後就需要在這裏乘坐汽車前往國家公園,他們在這裏的停留創造了在這裏消費的機會,這必定將促進當地餐飲以及娛樂產業的發展,”Paul Martin Luvai說。
他還表示,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位於蒙內鐵路中間點的姆蒂託安代會發展成爲一座城市。“如果沒有蒙內鐵路項目,我壓根不敢有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