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兩年前,一個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關於進一步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十項措施》出臺,明確提出要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支持新區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天津市出臺的10項支持新區開發開放措施,成爲新區社會事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的動力源。同時,新區也出臺了《濱海新區“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力爭2013—2015年,多種渠道籌資300億元安排教育、衛生、文化、民政、市政配套及環境改善、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和民生領域項目259個,不斷提升新區的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和城市服務功能。教育、衛生項目是重中之重。
在空港經濟區工作的王先生,終於下定決心在空港安家置業了。“以前顧慮很多,因爲空港經濟區周邊沒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爲了家人能享受到‘名校’和‘名院’的服務,只能辛苦自己一個人,在市區與新區之間來回跑。現在,隨着地鐵2號線的開通,不僅交通越來越便利,而且周邊配套越來越完善,名校和名院都落戶空港經濟區,我和家人在這裏安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市內名校、醫院的優質資源和服務,這讓我們心裏感到滿滿的幸福。”
新區社會事業的長足發展,民計民生問題的有效解決,既得益於舉全市之力的強勁助推,推動一批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中向新區配置;也得益於新區的主動積極作爲,在快速推進民生資源東移舉措的過程中,實現了新區社會事業整體水平提升和跨越式發展。
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中配置
加快新區新城區建設升級轉型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新區於今年初提出“三步走”戰略,並預計到2020年基本實現國家對新區功能定位。而對於建設宜居生態型新城區這一定位,就是要使新區實現由經濟功能區域發展向新城區建設的躍升。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加快推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區配置,實施快速推進民生資源東移舉措,大大加快了濱海新區建設宜居生態型新城區的速度。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宗國英談到打造“雙引擎”釋放新動能的話題時,曾接受本報專訪。他表示,當前,濱海新區面臨着開發開放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自貿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一帶一路”戰略五大機遇疊加,這爲衆多企業來新區發展創造了非常大的創業空間。那麼,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和企業來新區創業發展呢?他說,只有讓人人都有創新的空間和願望,比如要營造教育、養老、衛生、交通、飲水、配偶就業等等方面的良好氛圍,如果這些配套的環境和生活的空間非常舒適方便,大家自然就願意來。
如果說,十多年前本市實施的工業佈局重心戰略東移,加速了全市的城市佈局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那麼,近年來實施的快速推進社會事業東移舉措,就與工業戰略東移實現了雙向發力,支撐新區產業和城市功能的優化升級。特別是大規模的引入市區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改變了新區這方面相對滯後的局面,快速帶動新區社會事業實現了“質”的躍升。
“濱海新區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狠抓社會事業發展,狠抓民計民生問題的解決。每年都要着力解決一批羣衆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辦成一批羣衆普遍盼望的實事好事,讓羣衆及時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是濱海新區在接續發展中形成的共識。“過去,教育衛生事業是濱海新區發展的短板,如今,一批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集中向新區配置,可以預見,新區的社會事業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期。”兩年前,一個全面系統的政策體系——《關於進一步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十項措施》出臺,有關專家在作相關解讀時表示,天津市出臺的10項支持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措施,成爲濱海新區社會事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的動力源。同時,新區出臺了《濱海新區“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力爭2013—2015年,多種渠道籌資300億元安排教育、衛生、文化、民政、市政配套及環境改善、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和民生領域項目259個,不斷提升新區的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和城市服務功能。教育、衛生項目是重中之重。
區教育體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除了引進市屬名校外,新區教育部門還與市教委不斷創新合作形式,將市內名校先進的教學理念、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帶到新區,不僅有效地保證了新建學校教育資源的高標準均衡配置,實現了高起點的均衡發展,還讓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擴張和利用,有效地輻射和帶動了新區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
區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認爲,隨着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到新區投資興業,這對新區的醫療資源、醫療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與大醫院、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共建,或對原有醫院進行整體提升,或在功能區佈局新的醫療機構,可以在相對較短時間內提升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促使醫療資源均衡化發展,快速補齊社會事業的短板,不僅能使本地居民的醫療條件得到改善,更將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新區安家落戶,對新區建設宜居新城區提供有力支撐。

“高位嫁接”
整體提升新區社會事業發展水平
實施快速推進民生資源東移舉措,就是要通過推動市區中小學名校與新區學校建立校際聯盟、開辦分校,新建、改造若干所大型綜合性醫院,鼓勵社會資本在新區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衛生機構等方式,支持新區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按照這一發展路徑,新區着力引入市屬名校、名醫院以及高端辦學、醫療資源進駐,一批市內優質資源紛紛涌入,有效保證了教育衛生資源的高標準均衡配置,實現了高起點的均衡發展,走出了促進新區社會事業快速發展的“高位嫁接”的路子。
記者在《新區十大民生工程2015年60項重點及20項重點前期項目投資計劃》中看到,截至目前,60項重點項目中,與市屬名校、名醫院合作建設的教育和衛生工程爲14個,預計總投資約爲80億元,其中教育工程爲8個,預計總投資約爲30億元,衛生工程爲6個,預計總投資達50多億元。教育工程全部投用後,將新增4萬餘個學位,衛生工程全部完成後,將增加牀位數4700餘張,門診接待能力等均將大幅提升。
在引進市屬名校進駐新區方面,新區教體委先後與天津師範大學、天津一中、天津耀華中學和天津實驗中學合作。此外,各功能區也積極與名校展開合作,如濱海高新區採用“國有民辦”模式,委託天津泰達楓葉國際學校運營高新區楓葉國際學校;中新天津生態城與天津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濱海小外),與南開中學合作,舉辦南開中學濱海生態城學校;昆明路小學濱海學校落戶北塘等等。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到2017年,天津科技大學將成建制搬遷至濱海新區。“目前,濱海校區校園規劃藍圖基本完成,42萬平方米的新校區建設將於今年8月全面開工。”天津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旭炎對記者說,天津科技大學成建制搬遷至濱海新區後,將形成東區文科類、中區生化學科類、西區機電學科類的格局,屆時該校將成爲濱海新區首所整建制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
在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方面,新區先後與天津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市腫瘤醫院等名院、高校合作,佈局高端醫療資源,使新區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目前,新建的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正在進行樁基施工,一期工程計劃2016年底竣工,屆時一期牀位可達600張。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空港醫院、天津醫科大學中新天津生態城醫院正在進行裝修施工,預計今年內投用。此外,濱海新區腫瘤醫院、濱海新區中醫醫院也即將開工建設。
如今,濱海新區的老城區內,教育衛生資源實現不斷優化升級,而新興區域內也不再僅僅是櫛次鱗比的工業廠房,更多的學校、醫院、商業中心等拔地而起,爲工作、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勾勒出色彩斑斕的生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