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在濱海新區的于家堡,高樓林立間,一座貝殼形的建築頗爲引人注意,這便是有望於不久後隨京津城際延伸線至於家堡站工程一同投用的于家堡站。作爲京津冀軌道交通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津城際延伸線至於家堡站工程通車後,濱海新區與北京之間的時間行程將縮短到約50分鐘。而作爲國內首批地下火車站,于家堡高鐵站投用後是否能夠帶來便捷全新的乘車體驗也備受市民關注。昨天,記者專訪了于家堡站設計單位鐵三院的多位設計師,解密這座地下火車站的創新及便捷之處。
坐城際地下二層上車
內部換乘步行不超200米
京津城際延伸線工程起自天津站城際車場,沿津秦客運專線經塘沽站至於家堡站,線路全長約45公里,于家堡站是京津城際延伸線的終點站。也就是說京津城際延伸線開通運營之後,京津城際列車的運行終點將由天津站延長至於家堡站。
其實在於家堡站項目總工程師馬瑾這些設計人員口中,于家堡站被稱爲“于家堡樞紐”,因爲這個地下三層、地面一層的車站與天津站類似,也是採用了交通樞紐的設計方式。
馬瑾指着效果圖說,地面層是城際鐵路地面站房及配套市政工程旅客、車流進出的出入口,地面的景觀公園;地下一層站廳層設有城際鐵路售票、候車、出站廳及地鐵B1、Z1、Z4線站廳層,出租車停車場;地下二層軌道層便是城際鐵路站臺層及地鐵B1、Z4線站臺,社會停車場;地下三層軌道層則是地鐵Z1線站臺。以後市民搭乘京津城際列車便是在地下一層候車,地下二層上車。
于家堡車站項目副總工程師邢家勇說:“設計時,爲了優化整個樞紐的客流組織,專門進行了‘三維動態客流模擬’,就是爲了方便旅客換乘。目前測試看來,高鐵與地鐵間的步行距離最長不超過200米。這不僅使旅客出行更便捷,也能滿足於家堡站交通樞紐遠期2030年每日旅客發送量約60萬人次、客流量大、客流流線複雜的要求。”
地下部分區域可自然採光
膜結構設計調節光線明暗
在採訪中,馬瑾透露,于家堡站地下車站的設計其實是爲了使火車站能夠更好地融入于家堡周邊的城市景緻。但地下車站也面臨着一個重要的問題——採光與節能。
走進于家堡站,即便進入地下一層甚至地下二層的部分區域,仍然能夠感受到自然光的照射。這得益於設計師的奇思妙想——在候車廳、北側進站廳、出站廳等處,將地下結構頂板開孔,引自然光線進入地下。
于家堡站採光效果出色的另一位“功臣”便是車站地面貝殼形狀網殼穹頂結構上的ETFE膜結構設計。
馬瑾告訴記者,這個看起來與水立方相似的膜結構設計,可是在設計的研究比選中PK掉了玻璃、陽光板等多種透明材料脫穎而出的。
國內首批鐵路客站
開展健康監測系統
漂亮的貝殼,這是不少市民第一次看到于家堡站時發出的感慨。“你看,于家堡站地面上這個懸垂拉伸的貝殼形狀網殼穹頂結構,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層網殼結構,這樣複雜的單層網殼結構體系在國際上也是罕見的。”于家堡站建築結構專業負責人高修建頗爲驕傲地說。
也正是爲了保障“貝殼”結構的安全運轉,于家堡站成爲了國內首批開展健康監測系統設計的鐵路客站。高修建透露:“運行期間,將有‘健康’監測系統對地面站房網殼鋼結構進行實時監控,一旦出現異常情況便會發出預警,供設計人員進行專業分析進而進行後續處理,這也是在客站運營安全管理方面的新嘗試、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