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日,第六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在濱海新區開幕,主題爲“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本屆論壇除1個主論壇,還設置了包括城市礦山資源創新應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的綠色金融、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城市與綠色建築發展等在內的5個分論壇,以及8場招商對接活動。
本報訊(記者王睿孟興)剛剛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治理大氣污染、保障城市水安全、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加強清潔能源保障、促進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等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重點任務。昨天,在第六屆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上,圍繞京津冀生態建設的有關話題也反覆被提及,並引發國內外專家、學者熱議。
針對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的戰略性合作項目,位於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將要如何發揮其示範樣板作用?在本屆生態城市論壇上,不少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在總結已經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未來,天津生態城還需植入環保教育、綠色建築、水源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理念,並歸結爲經驗藍本,形成向京津冀區域,以及全國各地區可推廣、可複製的生態模式。
新加坡貿易工業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李奕賢告訴記者,中新天津生態城按照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爲人着想,一切爲人服務的原則,旨在建設一座人與人和諧共處、人與經濟和諧共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繁榮城市。在李奕賢看來,“生態城是一座衛星的城鎮,一個城市有一定的規模,不能無限增長,所以發展衛星城鎮來支撐現有城市是合理科學的,我們希望中新天津生態城就能扮演好這樣的角色,因爲如果成功的話,它對於在城鎮化過程中擴大面積的中國城市發展,將能提供一個有效的參考。”
國家發改委副祕書長範恆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對生態環保的詮釋,京津冀將在大氣環境、水環境等方面協同合作,三地將構建起綠色生態隔離區和綠色生態廊道,大力推進生產方式轉變,積極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而在全國起到示範帶動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