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習近平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活動與講話中,展現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習大大講話中用了哪些傳統文化典故?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2015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
原文: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爲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律。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原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爲之努力。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典出:出自《詩經·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釋義:靡:無,沒有;和“不”構成雙重否定。初:開始;鮮:少;克:能。人們做事情,開始的人很多,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爲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法者,治之端也。”
——2015年西雅圖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表的演講
原文:中國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者,治之端也。”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動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中國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領域將公平對待外國機構和企業。我們願同美方就法治問題開展交流,相互借鑑,共同提高。
典出:《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釋義:法制是政治的開頭;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沒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備,也會失去先後的實施次序,不能應付事情的各種變化,足夠形成混亂了。所以荀子強調的是重法治,更應重視人治的作用。

“國雖大,好戰必亡。”
2015年西雅圖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表的演講
原文:中國人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真理。中國曆來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我願在此重申,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典出:出自戰國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馬法》一書。“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釋義:“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一句,辯證地分析了戰爭與國家興衰的關係:好戰的國家必然滅亡,而沒有戰備的國家就會處於危險之中。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正如習近平所說: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爲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爲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
——2015年西雅圖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表的演講
原文:如何在新起點上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中美應該怎樣攜手合作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答案就是要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正確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中國古人說:“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可則決之。”這其中,有幾件事尤其要做好。
典出:中國古代兵家鬼谷子的《鬼谷子·決篇第十一》
釋義:作爲統治者,觀察問題時就要用變動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不可墨守成規。一種成功治理方略的形成,必須借鑑以往的經驗,但不是照搬照抄,因爲時過境遷;同時又要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完善。只有這樣,才能適合社會的不斷運動變化。

“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
——2015年西雅圖時間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出席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發表的演講
原文:“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正是因爲有了差別,世界纔多姿多彩;也正是因爲有了分歧,才需要聚同化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純而又純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中美兩國在一些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管控。最關鍵的是雙方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採取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努力把矛盾點轉化爲合作點。
典出:唐代孟郊《答姚怤見寄》
釋義:日月不同光,晝夜各有宜。賢哲不苟合,出處亦待時。而我獨迷見,意求異士知。如將舞鶴管,誤向驚鳧吹。大雅難具陳,正聲易漂淪。君有丈夫淚,泣人不泣身。行吟楚山玉,義淚沾衣巾。
習大大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國文化熱。跟着習大大的節奏,我們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
2014年9月9日,習大大在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和同學期間,特別提到了關於部分小學語文教材刪除古詩詞的問題。他表示:“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
“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總書記的兩次表態,都在力挺古詩文以及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社會各界和華人圈對此都紛紛做出響應。
在當代,文化已成爲世界範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我國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應爲中國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我們須知,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只有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之根,強化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才能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