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十三五”規劃,對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至關重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思考佈局着“十三五”規劃。初步統計,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以來共進行了35次調研考察,足跡遍佈全國。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談到“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規劃。”隨後,他在多個場合談“十三五”規劃,表達他的思考和看法。
“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
“加快形成以創新爲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
梳理習近平總書記對“十三五”規劃的深入思考,一幅中國未來的發展圖景呈現得更加清晰。
判斷
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
謀大事必須順應時勢。“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詮釋了歷史新起點上中國發展的現實。
新常態下,“十三五”規劃離不開對發展預期的判斷。
從今年5月至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與18個省份“一把手”座談,謀劃“十三五”規劃。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
這一判斷愈發清晰——儘管國際風雲變幻、國內改革發展攻堅克難,但“十三五”時期,依然屬於中國可以大有作爲的戰略機遇期。
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謀劃“十三五”時期發展,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複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
這一重要戰略判斷,緣自對國內國外的整體統籌審視。
放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合作與進步的世界潮流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沒有改變,世界發展需要中國的態勢沒有改變;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合作不斷深入,國際格局加速調整,挑戰與機遇相互交織。
回望國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正基於此,習近平對於中國發展機遇的判斷胸有成竹、態度明確。5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明確指出,“時和勢總體於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明確提出,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爲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
思路
以六個“必須”爲導向
思想是行動的導引。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思想和戰略。新常態下,“十三五”規劃離不開科學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十三五”規劃的目標與“十二五”有何不同?
在出訪演講、國內調研等多個場合,就“十三五”中國的發展態勢,總書記立足國際國內大勢,用一系列講話爲“十三五”規劃的大勢指明方向。
根本指向。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明確提出了“十三五”的“六個必須”: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爲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我國發展航船沿着正確航道破浪前進。
有媒體認爲,這標誌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爲引領“十三五”畫卷鋪展開來。“六個必須”的提出,表明“十三五”規劃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重點攻關的目標。在與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人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則闡述了“十三五規劃”重點攻堅克難的十大方向。總書記強調,“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在保持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改革體制機制、推動協調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扶貧開發等10個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協調統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加強統籌協調。今年3月16日兩會結束後,總書記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時提及“十三五”規劃,並表示“相信在新的規劃中我們會找到中歐合作的契合點和新機遇。”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總書記第一次,在談到的“十三五”時,提到協調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
2012年來,習近平3年出訪30多個國家,謀劃着“十三五”期間中國在世界的佈局。習近平指出,“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是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願繼續向外國企業提供相關政策信息和良好投資環境,中國將構建歡迎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宏偉藍圖,顯示着開放的市場在總書記心目中的地位。
方式
更強調質量和效益
目標已定,雷厲風行。新常態下,“十三五”規劃,如何落地,有哪些現實路徑?
在田埂上,在工廠裏,在考察中,在出訪時,就“十三五”中國發展目標實現,總書記立足長期思考,用一系列論述迴應了關切。
針對當前GDP增速“破7”,“十三五”增速如何調整,猜測很多。
經濟增長更強調質量和效益。10月,在訪英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習近平表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5月,習近平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也曾指出,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
不過,要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沒有一定速度也是不行的。習近平對此有清醒認識,他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
改革在規劃中要佔重要分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一個關鍵時期,要解決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外界期待“十三五”規劃將是一個改革導向的規劃。
同樣是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改革是培育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他強調,“要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
“十三五”中尤爲關鍵的,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5月下旬,就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在浙江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當前我國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相當嚴重,過去大力發展一般性的低附加值產業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唯有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纔是出路。
瞄準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精準扶貧……總書記對“十三五”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不過,創新卻是強調最多的內容之一。今年夏季,習近平先後調研浙江、吉林,聽取關於“十三五”規劃的意見。在兩次座談會上,他都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創新爲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爲何如此重視創新?習近平說: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他要求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對這一話題的強調,充分顯示了總書記對創新,這一新動力,對推動“十三五”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重視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