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北方網《新聞會客廳》節目。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五中全會討論的重要議題是“十三五規劃”,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爲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全國部分省市紛紛開展“民評官”活動,促使政府改變工作作風,推動建設服務型政府。在天津,和平區在全市率先開展“民評官”活動,讓政府職能部門與百姓面對面互動,百姓當“考官”爲政府打分,官員當“考生”接受百姓監督,“百姓滿意度”成爲幹部績效考覈的成績單。今天的節目,我們就來聊一聊公僕“趕考”的故事。我們的節目將通過北方網官方微博進行全程直播,您可以登錄新浪微博,以#公僕趕考記#爲話題,並@北方網的形式,發表評論,參與我們的直播互動。

首先介紹一下參加訪談的嘉賓: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天津市和平區區委常委副區長馬桂平,天津市十佳公僕協會會長李德生和羣衆代表趙建莉。同時,我們現場還有來自和平區的羣衆代表,歡迎大家。
主持人:今年,和平區創新開展了“民評官”活動。活動中,老百姓對身邊存在的問題直言不諱,很多政府部門着實被評出了一身汗。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回顧一下當時的現場的情況。
(播放視頻)
通過視頻,我們能感受到現場的緊張氣氛,馬區長,您作爲“民評官”活動的主要負責人,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這個活動。
馬桂平:這是今年的7月28日,和平區在第二十中學舉辦的2015年20項民心工程羣衆評議會,也就是“民評官”活動的現場。我們讓14個承擔民心工程任務的責任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當“考生”,分成三組就民心工程工作進行述職,並接受羣衆質詢;讓200多名來自社會各界的羣衆代表當“考官”,分別在現場和通過短信平臺對各部門進行質詢。區委、區政府領導與各部門和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到會觀摩,中央、市級媒體進行了採錄。
主持人:此次“民評官”活動與以往的爲民服務活動相比有哪些亮點?

馬桂平:和平區的“民評官”活動是在借鑑其他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區情實際產生的,擁有自身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載體設計——民心工程——突出羣衆關切。
和平區的“民評官”活動選擇以20項民心工程爲載體,從承擔民心工程的責任部門中篩選確定了14個與羣衆日常生活關係最密切的部門作爲被評議對象。羣衆對於這些工作最有發言權,羣衆對於評議後的整改落實情況看得最清楚,給出的評價最公平,也能直接受益,使活動更有針對性。
2.步驟設計——年度雙評——重在整改落實。
和平區的“民評官”活動採取“年中考”、“年底評”的形式進行。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我們想爲羣衆提供全程監督政府工作的平臺,並給予各部門反思不足、整改問題、提高成效的時間,通過督查整改、追蹤問效,確保民心工程真正得民心、順民意。
主持人:民評官活動採用“年中考”,“年底評”的形式。年底主要評什麼呢?
馬桂平:一方面是對年初確定的民心工程完成成效進行評比,另一方面是對年中時羣衆提出的問題整改的效果進行考評。到年底政府部門要給羣衆一個答覆。因此年底的大考對我們各個部門是一個特別大的考驗。
主持人:政府職能部門作爲“考生”,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考試”。他們也有很多感觸,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播放視頻)

主持人:趙建莉,您作爲“考官”也參加了這次活動。您有哪些感受?
趙建莉:首先,我感覺這次監督更直接。政府請我們在民心工程的中期階段就工程質量、進度等提出問題,讓我們來“挑刺”,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政府也給我們辦了許多好事,但是對於其中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反映起來很麻煩。這次可以直接面對負責人,不但省時省力,而且能及時得到答覆。
其次,我感覺監督更有效。這次活動有十幾個相關部門的領導聽取我們的意見,對於提出的問題,相關領導直接給予答覆,並作出承諾。區級領導和媒體記者也都在場監督。散會後,許多部門領導直接到居民家中,現場解決問題。
第三,我覺得這次活動很接地氣,也可以說是很親民。在現場老百姓可以與政府部門負責人見面,既能聞其聲,又能見其人,而且可以面對面地溝通。這樣就使老百姓加深了對政府的瞭解,無形中也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主持人:竹教授,您作爲行政管理領域的專家,您覺得我國目前“民評官”活動開展的情況如何?和平區開展的這項活動有哪些創新意義?

竹立家:從上世紀90年代中葉以後,國家一直在推行“民評官”活動。例如,江蘇、徐州、南通、如皋等等。任何改革的目標都是爲了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幸福一點,更好一點。政府制定民心工程需要按照百姓的需求。
老百姓的需求就是12個字“生老病死、柴米油鹽、衣食住行”,政府應該滿足老百姓的這些需求,和平區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和平區的特點是非常接地氣,讓老百姓來說話,而且普遍性非常高。
此外,公僕的服務效率、服務態度、服務方式改變了,讓老百姓感覺生活更有意思,很滿足、很幸福。這就是政府的工作到位了,也是我們改革與發展的目的。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的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十三五”規劃裏面,根據國家全面部署,社會指標占70%、經濟指標占30%,這說明國家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和發展重點就是建立一個人民幸福的社會。這一目標就要求我們對於人民的服務必須到位,也就是說對老百姓的12字需求必須到位。
主持人:剛纔通過觀看視頻短片和與幾位嘉賓的溝通,相信我們的網友對“民評官”活動已經有了感受。但可能很多網友還不知道,由和平區的老百姓自發組織的“十佳公僕”評選活動從1988年就開始了,而且一直堅持到現在,整整27年長盛不衰,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李會長,您作爲“十佳公僕”評選活動的親歷者,給網友們介紹一下“十佳公僕”的評選活動。

李德生:上世紀80年代,羣衆生活面臨很多實際困難,和平區政府從解決羣衆基本生活問題入手,實實在在爲老百姓排憂解難,生活在和平區的居民感到很滿足、很幸福。
1988年秋全國出現搶購風,很多商店被搶購一空。冬季臨近,區委、區政府想盡辦法,以保證居民有菜吃、有煤燒,能夠溫暖過冬。區領導一方面積極組織貨源,一方面組織500名機關幹部下到菜店和煤店,幫助賣菜、賣煤,給殘疾人、孤老戶送菜、送煤。期間,區領導提出老百姓家中沒有煤,不往家中帶一塊煤,老百姓家中沒有菜,不往家中帶一棵菜。每一位參加勞動的幹部任勞任怨、汗流浹背,熱情主動的精神令人感動。
廣大百姓對政府多年工作的評價使居委會主任們切身感受到百姓內心的感激,當時的民園街三益里居委會主任李文軒和體育館街育文坊居委會主任張敬齋到街裏開會時,共同提出的“以往都是官表揚官,這次改爲老百姓評選好官”的建議,得到居委會主任們的一致贊同。區領導認爲,這是從來沒有的事情,是羣衆的首創,很快採納羣衆意見,責成區政府調研室、政務監督組去實施。
主持人:您怎麼看待這一活動延續了27年?
李德生:評選表彰“十佳公僕”活動爲什麼能夠延續27年:一是來自人民羣衆的創造,二是歷屆區領導的重視,三是歷屆“十佳公僕”珍惜榮譽。多年來堅持了三個不變:一是民評選官、民表彰官的“民味”沒變,只給政治榮譽,不給物質獎勵;二是“公示”方式沒變,用公開發行的報紙刊登候選人的事蹟和照片,由羣衆投票,按投票多少,只取前十名;三是評選“標準”沒變,看誰爲老百姓流的汗多,看誰爲老百姓出的力大,看誰爲老百姓辦的好事多。
評選表彰“十佳公僕”活動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擁護,才推動這一活動延續至今。
另外,我覺得現在搞的“民評官”應該對和平區評選“十佳公僕”活動是一個深化,是個新的內容。
主持人:李會長也是連續三屆當選“十佳公僕”。 “十佳公僕”評選從1988年開始至今就一直沒有獎金和證書,只有一條綬帶和紅花。可以說沒有任何物質上的獎勵,只有一份榮譽和責任。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第一屆的“十佳公僕”代表,讓我們聽聽他的感受。
(播放視頻)
主持人:一朝當選,終生以“十佳公僕”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是歷屆“十佳公僕”幾十年如一日踐行的準則。這樣的“公僕精神”也帶動着整體幹部隊伍建設。竹教授,您怎樣看這一現象?
竹立家:“十佳公僕”的活動堅持了20多年,這可以說在全國絕無僅有,我相信這個活動繼續堅持下去還會取得更好的成果。我認爲這一活動能堅持下來的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和平區的幹部確實把羣衆的利益、羣衆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活動效果非常好。這對於改變幹部作風、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方式起到重大促進作用。提高社會和諧度和羣衆滿意度,纔是這一活動能夠堅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關於“十佳公僕”活動,我認爲還可以有一些改進。從發展角度來看該變還是要變。比如“十佳公僕”戴紅花,這是過去的一種形式,現在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十佳公僕”活動可以落在一些制度結構上,比如說我們把“十佳公僕”活動與幹部的升職聯繫在一起。對於“十佳公僕”,只要你真的幹得好,可以在選拔任用方面給予考慮。例如今年國家評出的百家縣委書記,現在有近20位晉升了,我非常贊同這種做法。就要用幹實事的人、負責任的人,老百姓認可的人更要重用。比如說過去給戴大紅花,現在可以考慮“十佳公僕”的職業發展,將其作爲重點關注和培養對象,這樣每個一線公務員就都有幹勁了
主持人:馬區長,既然“十佳公僕”活動開展了這麼多年,已經形成了和平區的一個品牌活動,爲什麼還要搞“民評官”活動呢?
馬桂平:和平區的“民評官”活動是在“十佳公僕”評選表彰活動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的。“十佳公僕”評選表彰活動是和平區人民羣衆的首創,來源於和平區幹部爲滿足羣衆基本生活需求不怕流汗、任勞任怨、熱情主動的公僕精神,來源於羣衆對這種無私無我的公僕精神的感動。27年的經驗和成效告訴我們,這項活動有着較強的示範效應和凝心聚力的作用,能引導更多黨員、幹部學先進、當先進,踐行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當人民好公僕,激發全社會參與熱情,褒獎先進,弘揚正氣。
時代變化、黨的要求、羣衆呼聲亟需我們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示範導向向問題導向轉變,二是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三是從滿足羣衆基本生活需求向滿足羣衆利益訴求多元化轉變。
和平區的“民評官”活動,與原有的“十佳公僕”評選表彰活動互爲補充。兩項活動分別從激勵和倒逼兩個角度,推動和平區廣大幹部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不斷適應新形勢下做好羣衆工作的要求。
主持人:我們歡迎各位網友,通過微博聊聊您的想法。現在您更關注哪些民生熱點,您期待新時代的公僕怎麼爲民服務?下面咱們先來聽聽現場羣衆代表的想法,哪位跟我們聊聊?

呂津社:多年來,和平區一直有這種光榮的傳統,有“十佳公僕”這樣爲民辦事的官。現在又有了“民評官”活動,現場接受我們的意見。民生熱點,我最關注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像我們貴都大廈原來沒有路燈,居民出入很不方便。經“民評官”活動向領導提出後,有關部門很快就給安裝了路燈。希望以後的公僕就要像這樣爲我們服務,首先要簡化程序,使反映問題更快捷;其次是不要拖拉,符合條件的馬上辦、立即辦。
主持人:在微博上,也有好多網友談到了自己的感受,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北方的小妖:#公僕趕考記#我希望政府能夠解決一下停車問題,以前小區私家車很少,現在每家每戶至少一輛車,能不能爲大家在小區周邊提供可以集體停車的地方,或者通過微信發送定位消息,讓大家知道家附近哪裏有空餘車位,這樣就不會隨意停在路邊了。
酷貝格格:#公僕趕考記#過去政府工作都是直接下達,羣衆不知道事情發展到哪個步驟。現在有了“民選官”的活動,可以直接與有關部門聯繫。另外,希望政府能夠更好地解決熱線電話的問題,把水、電、煤氣、公交等部門的電話與相關聯繫人的手機綁定可以轉接,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回覆百姓問題。
主持人:李會長,這跟您當年當選“十佳公僕”的時候相比,百姓的要求有哪些變化?
李德生:評選“十佳公僕”活動歷經27年可劃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88年前後全國都是物資供應緊張,老百姓憑票購買各種生活必需品,老百姓把區政府能夠基本滿足物質需要放在第一位,第一屆評選出的“十佳公僕”多是幫百姓解決了煤、糧、菜、副食品及生活中遇到的吃水難、煙道堵、污水外冒等具體問題。
第二階段是1998年前後,隨着全國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老百姓不再爲生活必需品而發愁,而開始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和享受,開始把精神上的滿足放在第一位,文體、醫療、科普、安全、生活方便等擺上位置。
第三階段是2008年前後,老百姓開始對政府職能的轉變,要求越來越高,評選“十佳公僕”的標準和範圍也在發生變化,行政審批、市場管理、勞動保障等單位領導開始進入“十佳公僕”隊伍,今後區政府機關幹部工作的標準和難度也越來越大了。
主持人:馬區長,聽了剛纔百姓的要求,您感到有壓力麼?爲了適應新時代來自百姓的呼聲,和平區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做了哪些轉變?
馬桂平:現在羣衆的需求與以往不一樣了,利益羣體和利益訴求都呈多元化發展態勢,這些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和高的標準。在這裏,我先講身邊的兩個故事吧。
一個是解決居民用電的故事。
2010年,和平區集中開展高層用電一戶一表改造工程,而養和裏小區的一棟高層由於當時有近三分之一的羣衆拒絕更換電錶,所以就沒有與其他高層一起完成改造任務。近年來,隨着家庭用電量進一步加大,一些老舊電錶無法滿足需要,部分居民找到社區居委會,要求更換電錶。但更換電錶有三項難題:一是居民的思想不統一,個別羣衆不同意更換;二是更換這部分電錶的資金沒有列入預算;三是工程涉及到電力、市政、建委等多個部門,有的是市屬單位,解決起來難度大。針對這些問題,小白樓街道和各社區居委會的負責同志到不同意更換電錶的住戶家中逐一進行解釋說明,使全部住戶都同意更換;供電部門積極協調上級部門,追加270萬元資金,解決了資金難題;與城南供電、區建委、小白樓街道等部門和單位進行協調,分配任務,分頭完成審批手續,使這棟住宅全部完成了一戶一表的改造,居民用上了放心電。
另一個是解決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故事。
現在社會中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有智能手機,老年人也想“網購”什麼的,但不會用;有些兒女教起來沒有那麼耐心,因而他們希望學習、掌握使用智能手機。針對老年人的需求,小白樓街道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促進會啓動了“夕陽再晨”助老服務項目,手把手教授該街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手機。針對現在羣衆需求的多樣性,我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讓公益組織以公益、低償、有償幾種方式,爲居民提供各類生活服務,來回應新時代羣衆的呼聲。
主持人:和平區一直在改革在探索,那麼這些舉措帶來了哪些轉變?我們記者採訪了兩個實例,我們來看一下短片。
(播放視頻)
主持人:其實我特別想提的就是今天錄製這個地方,我們片子當中也提到了小白樓街爲民服務大廳,之前我也來過一次,真的覺得特別便捷,剛剛裏面的負責同志也說到,以前進百家門辦百件事,現在進一家門辦百件事,確實非常方便,我覺得爲民服務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今天現場來了這麼多市民代表,我們聽聽大家的一些感受。哪位再跟我們說一說?

郭乃萌:我是和平區小白樓街達文里社區大沽路居民郭乃萌,作爲和平區居民我感到非常幸福。特別是民心工程,使我們真正感受到的是實實在在爲百姓辦的好事實事。我居住在大沽北路老舊樓區,以前路面坑窪不平、電線老化、門窗年久失修,樓內小廣告鋪天蓋地,外環境也不盡人意。經過舊樓區改造,小區重新鋪設了紅磚路面,樓道進行粉刷,電線門窗進行了更換,建築美觀,道路平整,綠樹成蔭,環境優美,並建有了綠地,種植植物30餘種,花草樹木四季常青,香氣宜人,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社區內建有休閒健身場地,形成了花園式的小區庭院,爲我們戶外鍛鍊和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使我們能夠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霍淑琴:我感到身邊最大的變化,不僅是眼睛看到的社區環境、爲民設施等硬件的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社區對人民羣衆的服務變得更貼心,更全面了。獨居老人韓寶璐是我長春道社區的老年人,無兒無女,生活很貧困,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長春道居委會得知這一情況後,爲其申辦了居家養老服務。韓師傅平時沒有住處,居委會還給他找到了一份給居委會值班的工作。不僅給韓師傅解決了生活困難,還幫他找到了居住的地方。韓師傅說,家政協管員每天還爲他送上熱乎乎的飯菜,解決了溫飽。韓師傅經常對身邊的人說,居委會是他的恩人,區政府給了他生活的希望!
主持人:百姓的需求應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竹教授,和平區的百姓說了這麼多,您的感受是什麼?
竹立家:小白樓街“爲民服務大廳”,這個名字非常好。全國各地常見政府大廳,這裏叫“爲民服務大廳”,這是一個創新,值得推廣。“政府服務大廳”還是“衙門”的味道,而“爲民服務大廳”就是百姓的家,有什麼需求、什麼困難都可以找來。從南到北,我去過很多政府大廳,今天看到和平區小白樓“爲民服務大廳”,我發現這裏的規範程度走在全國前列。政府事無鉅細地爲百姓着想,這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從社會管理角度變成服務角度,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是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要完成的轉變。政府要成爲服務型政府、爲百姓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