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三年,在國際舞臺上,習近平主席是最勤奮的中國故事演講者,也是最精彩的中國故事演講者,他每到一處都會掀起中國故事熱。新年伊始,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個阿拉伯國家,他所講述的中阿故事也同時在世界興起,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傾聽。
故事一:絲路起源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往來於雙方的駝隊絡繹不絕。』
習近平在埃及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和埃及同為文明古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追溯久遠。2000多年前,中國漢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亞歷山大,古絲綢之路成為聯系雙方的重要紐帶。』
故事背景: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經過波斯傳到阿拉伯國家、希臘和羅馬。漢武帝時,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進行聯絡和考察。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大月氏(現新疆伊梨地區大月氏王國)。公元前119年又出使烏孫(伊梨地區烏孫王國)。他的助手被派往大夏(現阿富汗北部巴克塔利亞王國)和安息(現伊朗)。這是中國使者第一次訪問中東地區。為開創中國通往西亞和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國家道路做出了貢獻。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起源,它是中國人民同中亞地區人民以及阿拉伯各國友誼的見證,它對推動中國,阿拉伯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張騫也成為第一位了解阿拉伯事務的中國人。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又頻繁地派出使節出使節西亞、阿拉伯和北非,據歷史記載,漢武帝時期漢使到了犁軒,也就是今天的埃及亞利山大港。同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也來到西亞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而阿拉伯商人也來到中國,他們帶來大量的動、植物產品。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羅馬帝國)時到了西海(阿拉伯灣),甘英是第一位親眼看到阿拉伯灣的中國人。
故事二:大食國遣使來華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唐代時期,大食國遣使來華。』
故事背景:在唐代,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的交通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兩國經濟發達,中國唐朝的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是當時人類文化的高峰,因此交流的內容就更加豐富,形式更為多樣。就陸路來說,由於兩國邊界相連,路途更為方便和安全,來往人員大增,絲綢之路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到唐都長安和中國北方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各族人民,大都循此道而至。海上交通發展更快,特別是在公元750年阿巴斯王朝建立以後。在阿巴斯王朝興盛時期,在其首都的底格裡斯河上,經常可以看到巨型的中國船只。在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時期,中阿建立了正式外交關系,公元651年,伊斯蘭教傳入中國。自此之後,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的交往頗為頻繁,從唐永徽二年至貞元十四年(651-798年)的147年間,阿拉伯向中國派遣使者達37次之多。其間,10萬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來中國做生意,有的在長安(今西安,當時唐朝首都),有的住在洛陽。他們在中國經商幾十年,有的在中國安家落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以及瓷器和茶葉等也於公元8世紀及其後陸續傳到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入西班牙和歐洲地區。大唐以及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都秉持開放的國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故事三:鄭和下西洋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鄭和遠航吉達、麥加、麥地那等地,盛贊所到之處「民風和美」,「誠為極樂世界」。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交流互鑒,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故事背景:明朝時,中國與阿拉伯國家交往也很頻繁。明初十分重視海上往來,派航海家鄭和從公元1405年至1433年歷時28年先後7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龐大,由100多艘船只、28000多船員組成。鄭和也是明朝政府的使者,在長達30年的航海生涯中,鄭和先後訪問南亞、東南亞、西亞、東非地區3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佐法爾、阿曼、亞丁、麥加和阿拉伯半島其他地區。鄭和和他的助手曾去麥加朝覲。在佐法爾,鄭和3次訪問了都城米爾巴特,並從事商務和外交活動。在公元4世紀至15世紀,米爾巴特是佐法爾王國首府,也是重要商港,市場繁榮,商賈雲集。鄭和船隊抵達時,市民在碼頭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在第三次下西洋時(公元1431年)和第七次下西洋時,鄭和向佐法爾國王遞交國書,並向國王贈送絲綢、瓷器等禮品。佐法爾國王派大臣迎接鄭和並傳諭國人拿出香乳等交換中國絲綢、瓷器和茶葉。鄭和的船隊返回中國時,佐法爾國王派使臣並邀請其他一些國家使臣一起隨鄭和船隊訪問中國。他們帶著乳香和名貴香料贈送中國皇帝。到中國後,宣德皇帝親自接見他們。有的使臣在中國住了三年之久。他們回國時,英宗皇帝請他們給佐法爾國王帶去禮物和問候,這就是兩國政府正式交往的開始。佐法爾國王於公元1421年派佐法爾和其他國家另兩名使者來中國訪問,明成祖派鄭和回訪。鄭和帶著國書和各種禮品給佐法爾國王。佐法爾國王又派使者回訪。佐法爾使者於1422年到達北京。1425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其間又一次訪問佐法爾。佐法爾國王派使者隨鄭和船隊回訪。使者於1433年抵達北京。在中國居住一直到1436年回國。鄭和與他的助手,阿語翻譯馬歡和費信是最早從佐法爾徒步去麥加朝覲的中國穆斯林。
故事四:中沙建交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1990年中沙建交,開啟了兩國關系新篇章。特別是2008年建立戰略性友好關系以來,中沙關系實現跨越式發展,各領域務實合作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故事背景:1990年7月21日,沙特同中國建交。雖然沙特是阿拉伯國家中最晚與中國建交的一個,但是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沙特就曾多次嘗試突破種種障礙,努力與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建交,但因多種原因,一直拖到1990年。建交之後,中沙關系發展迅速。沙特連續多年是中國在全球第一大原油供應國和在西亞非洲地區第一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國首次成為沙特第一大貿易伙伴。2014年,中沙雙邊貿易額比建交時增長230多倍,達到691億美元。中沙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勞務、農業等領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公司在聖城麥加鋪設的輕軌項目,為來自全球的穆斯林朝覲者提供了便捷服務。中國公司開發朝覲通信保障方案,連續多年確保了朝覲期間通信暢通。中沙兩國科研機構成功繪制了椰棗基因組圖譜,對椰棗產量、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產生重要影響。中沙人文交流也日益密切。2010年上海世博會,沙特精心打造的『絲路寶船』是最具人氣的場館之一,參觀的游人至今仍然絡繹不絕。2013年,中國作為主賓國參加沙特傑納第利亞遺產文化節,向沙特民眾近距離展示既有傳統文化傳承又具現代發展創新的活力中國。
故事五:麥加輕軌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公司在聖城麥加鋪設的輕軌項目為來自全球的穆斯林朝覲者提供了便捷服務。』
故事背景:麥加輕軌鐵路是2008年6月中沙兩國簽署《關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協定》之後的首個合作項目,位於伊斯蘭教第一聖城--麥加,全長18.25公裡,共設9座車站,往返於3個朝覲地區。沙特政府建設輕軌的初衷是為緩解每年全球數百萬穆斯林到麥加朝覲時造成的道路擁堵,為各國朝覲者提供舒適便捷的交通服務。這是中國企業在中東地區建成的第一條輕軌鐵路,也是沙特的第一條輕軌鐵路。2009年2月10日中沙兩國簽訂合同,2010年9月23日全線鋪通,2010年11月14日開通運營。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第一次采用EPC+O&M總承包模式(即設計、采購、施工加運營、維護)建設的鐵路項目。中國鐵建負責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系統(包括車輛)安裝調試,以及從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運營和維護。
故事六:朝覲通信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公司開發朝覲通信保障方案,連續多年確保了朝覲期間通信暢通。』
故事背景:每年在伊斯蘭教歷的第12個月,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都會聚集在沙特的麥加,參加一年一度的朝覲。為期5天的神聖祈禱活動是全球穆斯林的重大節日,數百萬人的湧入,對於當地網絡服務提供商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沙特電信為此不斷嘗試多種方案,已連續更換了多家著名的設備供應商。2007年,來自中國的華為公司進入了沙特電信的視野。
2007年12月6日,華為公司已成為沙特麥加朝覲通訊服務最大的合作供應商。作為沙特電信部門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華為公司2007年在交換機設備供應、基站建設和網絡服務等各方面擊敗其他國際競爭對手,佔據了朝覲通訊服務領域最大的市場份額。與華為合作後,連續三年麥加朝聖帶來的話務尖峰的嚴格考驗中,華為的表現令沙特政府深深折服。華為公司在當地的合作伙伴表示,中國華為公司在沙特市場的發展速度很快,潛力巨大。
據了解,華為公司1999年開始進入沙特市場,目前與沙特電信領域最大的兩家運營商沙特電信(STC)和沙特移動(MOBILY)公司開展3G網絡建設、寬帶接入研發等多項合作。
故事七:椰棗基因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兩國科研機構成功繪制了椰棗基因組圖譜,對椰棗產量、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產生重要影響。』
故事背景:中國和沙特科學家2013年12月8日宣布,經過6年研究,他們已成功繪制了中東和北非地區主要農作物椰棗的基因組圖譜。
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城主席穆罕默德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椰棗基因組圖譜的繪制將會對椰棗產量、品種改良和病蟲害防治等產生重大影響。2008年,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城投資2000萬美元,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開始進行椰棗基因組研究計劃。椰棗樹在中東北非地區廣泛種植,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其果實椰棗因其營養豐富、口味香甜而受到大眾喜歡。據悉,全世界有2000多個椰棗品種,其中沙特就有450種之多。沙特椰棗產量相當於全球總產量的14%。2010年,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城和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繪制出阿拉伯駱駝的基因圖譜,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阿拉伯駱駝的基因破譯。
故事八:絲路寶船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人文交流日益密切。2010年上海世博會,沙特精心打造的「絲路寶船」是最具人氣的場館之一,參觀的游人至今仍然絡繹不絕。』
故事背景:上海世博會期間,沙特阿拉伯館總投資超十億元人民幣,成為上海世博會耗資最大的國家館,也是唯一由中國設計單位獨立設計的外國自建館。
掩映在棗椰樹樹蔭下的沙特館,外形猶如一艘寶船,整個館體懸空,漂浮在地表之上,其頂部和底部建造綠洲花園,底部將由沙特植物和中國植物組成。內外參觀線路圍繞中庭環形布置,進出人流有序分離,立體融入式的展觀方式如夢如幻。場館上去的路口不是一個正常的門,而是一個梯子,游人逐步往上走,在游人往上走的參觀過程中,展示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間綿延數千年絲綢之路。
展館主要分為兩個展區,一是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綜合展區,將全面展示沙特阿拉伯極富伊斯蘭文明特色的社會文化、習俗傳統等,另一個就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麥加『米納帳篷城』展區。這些帳篷能夠根據日光強弱自動開合,沙特人叫它聰明帳篷、智慧帳篷。帳篷內供水、空調、通訊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而且帳篷的材料防火、防風、防腐蝕,堪稱人類居住史上的一個奇跡。在上海世博會上,參觀者可以通過展板、模型了解『米納帳篷城』的概況,甚至還能鑽進空運自麥加的帳篷真品內進行零距離接觸。通過展館你會發現水、石油和知識,是沙特城市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故事九:援助汶川
習近平在沙特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人說,患難見真情。沙特有句俗語「向急於求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大的善行」,2008年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沙特第一時間向中國提供6000多萬美元的現金和物資援助,這是中國政府收到的最大一筆海外單項援助。沙特政府和人民的援助是中沙友誼的生動體現。中國人民深受感動,將永遠銘記於心。』
故事背景:沙特前任國王阿卜杜拉(現任國王薩勒曼·本的哥哥)與中國淵源頗深。他生前曾兩度訪華。1998年,當時為沙特王儲的阿卜杜拉曾經訪問過中國。2006年1月,即位後的阿卜杜拉國王再次訪華。法新社當時評論稱,阿卜杜拉國王在2005年8月即位以來首次出訪中東以外的國家---中國。這也是中沙兩國於1990年建交16年以來,沙特國王首次對中國進行訪問。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遭受地震災害的危難時刻,阿卜杜拉國王即來電,向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同情和慰問,並迅速向災區提供援助超過5000萬美元和1000萬美元的物資。是所有提供援助的國家中資助數額最大的國家。另外,各個阿拉伯國家的王室成員也積極組織捐款、義賣。
故事十:埃及母親河
習近平在埃及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16年前,我第一次訪問埃及時,實地看到古代埃及人民把周期泛濫的洪水轉化為農業發展的重要資源,體會到尼羅河是孕育埃及文明的母親河,也由衷贊美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
故事背景:和很多古老的文明一樣,埃及文明是由一條大河--尼羅河所孕育的。尼羅河是埃及的母親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為沿岸人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締造了古埃及文明。在法老時代,埃及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埃及就是尼羅河』。但尼羅河又不是一條被馴服的小河,尼羅河的來水存在年內和年際間的變化很大、相差懸殊的特點,她的巨大起伏隨時都伴隨著災難。為此,任何偉大的文明都會尋求治理的辦法。埃及人在如何控制、利用尼羅河洪水的水利建設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勞動和心血。他們在岩壁上刻畫尺度記錄每年泛濫季水位的高低變化,以預測水患的程度和農業的收成。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控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引洪灌溉。尼羅河為埃及帶來的不僅是水和綠洲,而且由於它泛濫時淤積大量來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從而為河谷耕地帶來了理想的天然肥料,埃及人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足的收獲;當尼羅河露出死神的面孔,埃及人運用智慧與自然抗爭,延續著埃及的偉大。
故事十一:萬隆會議
習近平在埃及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近代以來,中埃兩國人民在反殖民、反霸權的斗爭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60多年前,在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同納賽爾總統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中埃兩國由此攜手合作,邁上共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權益的征程。』
故事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就高度重視同非洲國家領導人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而非洲老一代領導人也同樣非常敬重周恩來總理,把他譽為『屬於世界性的中國偉人』。周恩來與埃及前總統納賽爾的友誼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兩人的密切合作為1955年萬隆會議的圓滿召開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4月14日,兩人在仰光初次會面即一見如故,周恩來對這位年方37歲、英姿勃勃的非洲領導人深為贊賞,納賽爾則流露出對新中國總理的仰慕之情。周恩來轉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問候,表示堅決支持納賽爾領導埃及人民爭取國家安全獨立、鞏固新生政權的斗爭;納賽爾則高度贊揚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兩人表達了加強亞非團結的共同願望。萬隆會議期間,兩人多次會晤、磋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周恩來後來曾回憶說,在萬隆會議上,我感到納賽爾總統對西亞和非洲事務比我們了解得多,他對萬隆會議作出了貢獻。納賽爾也一直尊稱周恩來為『親愛的朋友』,說『我喜歡周總理在大會上的演說』。萬隆會議後,周總理與納賽爾總統互動頻繁,他三次訪非均包括埃及。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雙方率先通過了處理中非、中阿關系的五項原則。兩位領導人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故事十二:中埃建交
習近平在埃及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中埃關系是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起點,代表了中阿關系的高度和溫度。』
故事背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埃及報刊普遍主張立即承認新中國,但埃及法魯克王朝在西方國家的壓力下,繼續與國民黨政府保持『外交關系』。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推翻腐朽王朝,確立了納賽爾的領導地位。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重大舉措,與極力控制埃及的西方大國矛盾不斷昇級,最終導致蘇伊士運河戰爭的爆發。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英國、法國和以色列聯手武裝侵略埃及,要求停止侵略並立即撤軍。北京青年學生紛紛到位於東城區正義路的英國代辦處門口游行示威。1955年4月在印尼萬隆召開了第一次亞非會議。會議重點討論了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平共處,增進亞非國家友好合作等重大問題。會議期問,周恩來總理與納賽爾多次深入交談,雙方介紹了各自國家的情況和政策,並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交換了意見,使納賽爾澄清了一些因西方媒體惡意報道而產生的對新中國的誤解和疑慮。二人商定,兩國從貿易開始,逐步實現關系正常化。1956年5月16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撤銷對臺灣當局的承認。埃及成為首個與新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非洲阿拉伯國家。
作為在阿拉伯世界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埃及率先與新中國建交意義重大。其後,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中埃建交以後,兩國逐步發展為今日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成為彼此信賴和依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60年來,中阿友好合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也積累了寶貴經驗。』
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是有歷史、有文明、有故事的民族,歷史在延續、文明在融合、故事在流淌,一如晝夜不息的黃河與尼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