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優化公共醫療服務是天津市2016年民心工程中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要在市胸科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等5家醫院建立胸痛中心,形成覆蓋全市的急性心臟病綠色救治通道和急救體系,提高心臟病患者綜合救治水平;爲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分別培訓1至2名健康管理師、首席糖尿病醫師和遺傳疾病諮詢師。2月1日,天津市衛生局的相關負責人就民心工程的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125名健康管理師
當前,慢性病呈快速攀升趨勢,已嚴重威脅本市廣大居民健康。2014年監測數據顯示,天津市戶籍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爲慢性病,佔前5位的分別是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累計佔總死亡的89.91%,其中因心臟病死亡人數最多,佔31.49%。通過開展全人羣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開展慢性病高危人羣和患者的健康管理,可有效預防和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減低慢性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生活質量。
“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鼓勵廣大健康人羣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慢性病高危人羣控制慢性病風險,主動預防或推遲慢性病的發生、發展,促進慢性病患者規範治療,延緩疾病進展並減少併發病的發生。”市衛計委疾控處處長韓金豔說。2015年,市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了2期“天津市健康管理師培訓班”,共培訓部分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人員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及專業人員138人,並組織全體人員參加了“全國健康管理師職業資格考試(衛生行業職業技能鑑定)”。
2016年,爲貫徹落實“預防爲主、防治結合”方針,增進居民健康福祉,市衛生計生委將着力推進健康管理,由重大公共衛生項目經費和市財政專項經費支持,繼續組織開展健康管理師培訓。“今年計劃組織培訓125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護士參加‘全國健康管理師職業資格考試’,確保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擁有1—2名健康管理師。”韓金豔說,“通過加強本市健康管理人才培養,將提高社區醫生健康管理能力,進一步推動健康管理工作科學規範開展,提升社區慢性疾病規範化管理和健康宣教水平。”
300名遺傳疾病諮詢師
加強遺傳諮詢指導,是落實婦幼保健工作中,預防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的重要內容。“隨着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35歲以上婦女的生育需求集中釋放,出生缺陷發生風險隨之增高,遺傳諮詢和優生指導的社會需求將明顯增加。”市衛計委婦幼衛生處處長張宏向北方網新媒體記者介紹,“爲進一步提升本市婦幼健康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服務需求,2016年將在全市範圍內啓動遺傳諮詢師培訓項目,並將在6月底前完成。”培訓過程中,將建立標準的遺傳諮詢流程,掌握規範的遺傳諮詢內容,制定適合基層使用的遺傳諮詢指導手冊。同時,進一步提升婦幼保健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爲基層醫療機構培訓遺傳諮詢師300名。
建立一支技術過硬、上下聯動的遺傳諮詢隊伍,將有效落實分級診療職責,助理遺傳諮詢師能對常見遺傳病或高風險因素進行識別,提出轉診建議,進行正確引導。同時,遺傳諮詢師能對一般性遺傳病進行臨牀遺傳諮詢,加強孕前風險評估與生育指導,將控制出生缺陷端口前移,高級遺傳諮詢師能對複雜性遺傳病進行遺傳諮詢指導,開展產前篩查、產前診斷等診療工作,進一步提高遺傳諮詢的受益面和可及性。
300餘名首席糖尿病醫師
作爲2016年天津市民心工程之一的首席糖尿病醫師培訓項目已於1月28日正式啓動。年內,將有300餘名醫師接受培訓,經考覈合格後獲得“天津市基層首席糖尿病醫師”證書,爲基層醫療機構、轄區內的老百姓更好地服務。
醫大總醫院、人民醫院、一中心、南開醫院等全市30所醫院作爲天津市基層首席糖尿病醫師臨牀技能培訓基地,將帶頭開展糖尿病技能培訓、疾病診療、患者教育和簽約管理等工作,爲全市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1-2名“首席糖尿病醫師”。預計將有300餘名醫師通過參加爲期一年的培訓,經考覈合格後獲得“天津市基層首席糖尿病醫師”證書,並與培訓基地導師建立長期的合作互動和業務指導機制,持續提升基層糖尿病診療服務能力。
天津市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竇雙祥告訴北方網新媒體記者:“入選的培訓人員首先要在臨牀技術、診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並且要有相關工作經驗。我們要把糖尿病從理論到實踐進行系統培訓,包括臨牀診斷、用藥等,就是爲了提高社區醫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今後,“基層首席糖尿病醫師”將作爲本市基層糖尿病診療和健康管理的業務骨幹,帶動基層糖尿病診療能力的提升,全面開展糖尿病健康管理,推動城市整體糖尿病防控工作,提高全市糖尿病整體防控水平,進一步促進本市分級診療制度的建立。
年內建立5家胸痛中心
2004年至今,天津市戶籍人口的死亡原因首位即是心臟病,表現爲冠心病發病主導的心梗。因此,整合臨牀資源、行政資源、社會資源,增強醫院學科間的配合,再造流程,建立胸痛中心,將使患者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降低死亡率。
“在120救護車內,醫生就可以通過網絡將患者的病情傳到胸痛中心,醫生就可以準確判斷患者是否患有心梗,並且在第一時間進行抽血、化驗等工作,爲救治工作爭取了最佳時間。”市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劉先奪說,“這樣就可以保證患者在發病90分鐘內重新打通堵塞的心臟冠狀動脈血管。”
北方網新媒體記者瞭解到,目前很多醫院都在申請國家級胸痛中心,而能夠擔此稱號的醫院會經過嚴格的審查。“胸痛中心標示、建立數據庫、統一時鐘、牀旁檢驗、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先治療後付費、重新打通堵塞的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時間持續改進、培訓相關人員、急診科統一協調患者就醫等都有明確的標準。”劉先奪說,“此外,還會有專家在醫院內進行‘微服私訪’。”今年,市胸科醫院、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等5家醫院將建立胸痛中心,形成覆蓋全市的急性心臟病綠色救治通道和急救體系,提高心臟病患者綜合救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