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稻葵委員:某些短期行爲在房地產市場埋下泡沫的種子
春節過後,一年來“略顯疲態”的樓市出現分化:一線城市樓市火爆,三、四線城市偏冷,去庫存與去“虛火”任務並重。如何看待當前樓市的新變化、新現象?在樓市信號錯綜複雜的表象下,調控如何未雨綢繆?怎樣做到精準發力?兩會代表委員及學者紛紛獻計獻策。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贊成以“零首付”等形式作爲扶持樓市的政策。而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測,李稻葵認爲,明年上半年就很有可能實現企穩。
在各地紛紛推出刺激樓市新政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贊成以“零首付”等形式作爲扶持樓市的政策。而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測,李稻葵認爲,明年上半年就很有可能實現企穩。
場外配資要不得
針對各地頻現的“去庫存”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昨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本人非常反對僅僅爲了短期去庫存而採取比如“零首付”和場外配資等飲鴆止渴的辦法。
近期多地出臺樓市新政策,某地爲刺激樓市銷售竟然還出臺了“應屆畢業生買房零首付”的優惠措施,對房地產行業具有相當強烈的刺激和導向作用。
不過,在李稻葵看來,如果這些政策的出臺只爲達到短期目的,則又一次在房地產市場埋下了泡沫的種子。“去庫存的根本在三、四線城市,根本路徑是城鎮化,職能部門要引導農村居民先租後買,比如暫時可由政府把房子先買下來,租給農民住,不要讓這些房子大量閒置,這纔是辦法。”
經濟出現上行跡象
李稻葵說,其實在去年下半年,我國的實體經濟已經出現了上行的跡象,“去年實體經濟的增長速度,非金融部分是6.3%,從整體運行的情況來看,下半年有所提升,這個勢頭在今年1、2月份在延續,實體經濟上升的態勢在逐步地回升。去年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金融,去年金融業佔到整個經濟權重達到9%左右,而金融業去年附加值高達15.9%,接近16%,這是一個巨大的拉動力。今年估計金融行業由於股市的波動,可能會放緩,交易量也許有一定的萎縮,所以今年的金融業不應該指望它保持去年16%的增長,金融業對今年經濟的拉動相比於去年可能有所放緩,但是實體經濟正在回暖。”
李稻葵對中國經濟的概括是“有底氣、有辦法、有亮點”,他認爲,如果今年國家提出的各種重大措施,包括去庫存和去產能能夠到位,新型城鎮化各種措施也能夠到位,國有企業改革能夠出現落地政策,2016年下半年,最晚2017年上半年,這一輪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的週期可能結束。“2016年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包括匯率問題、股市的問題。我們的基本觀點是,匯率問題經過合理管理預期,管理資本流動,完全能夠解決好,在2016年保持基本的穩定,貶值不會超過5%,對一攬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
代表委員熱議
樓市三大焦點
“搶房”與“滯銷”並存
【數據】房東喊價“一天漲三次”,房產交易中心排長隊。繼深圳之後,北上廣一線樓市驟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北上廣深房價同比上漲兩成以上,重點城市房價繼續拉昇。而以湛江、蚌埠爲代表的三、四線房價降幅超過3%。
【解析】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認爲,除了投機因素,一、二線大城市資源優勢大,人口吸附力強,城市還有進一步擴展的潛力,住房需求遠未得到滿足。“只要城市間存在資源優勢‘落差’,房價就有分化。”
【點評】對一、二線城市而言,城市角色需要“減肥瘦身”;對三、四線城市而言,顯然有必要加速轉型、打破城鄉間的壁壘,爲人口流動提供完善服務。唯有減少大小城市間優質資源的“落差”,這種冷熱不均的強烈對比才能消弭。
“藥方”如何惠及剛需?
【數據】面對7億平方米的庫存,130多個城市開出去庫存“藥方”。一些城市降低房產交易稅負,降低非限購城市貸款首付比例,還有城市甚至研究大學生“零首付”購房政策。去庫存對剛需是不是機遇?
【解析】“農民工能負擔得起城裏房子的不多。要照顧這部分人的需求,必須降低購房成本。”蔡繼明代表認爲,政府有必要更多將部分房源由商品房變爲保障房,緩解低收入者和剛需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認爲,政府應當引導開發商覈算房屋成本,設定合理利潤空間,降價去庫存。免去無房戶和剛需的購房稅費,此外,銀行對無房戶首套房降低房貸利息。
【點評】對存量商品房,要千方百計降低購房門檻,讓百姓“住得進”;對存量保障房,要做好配套讓人“留得下”;對在建新增住房,要強化供給側改革意識,打造宜居生活圈,提升產品附加值,讓人“住得好”。
如何提高調控“精度”?
【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名義增幅爲2000年以來最低點,而在此前的15年裏,這個行業以年均20%的增速成爲支柱產業。“新業態”新行情下,地產調控如何精準發力?
【解析】“這一輪調控應堅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一城一策。”顧雲昌說,調控政策應更多運用市場機制,減少行政干預,不搞一刀切。需要政策調控時,不搞“平均用力”。他強調,樓市調控需進一步加強預見性,扮演好“總指揮”“瞭望哨”的角色。
【點評】讓房地產健康發展一直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市場的期待。人們希望,樓市能在市場規律和政策精確調控的雙重作用下,實現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