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剛入所的小夥子情緒狂躁,正被約束管理,需要多注意他的情況。不能讓別人傷到他,也別讓他傷害別人,其他病人情況基本正常……”8點整,在天津市公安局安康醫院第六治療所病區內一間狹小的醫生辦公室裏,身爲副所長宋豔萍正和和護士們進行晨間交班。
交接班完畢,宋豔萍開始了她一天的晨間查房。作爲主任級醫生,很多人都是一週兩查房,而宋豔萍在大工作量下仍能做到一天查房,這一習慣維持了很多年。
第六治療所擔負着全市重型精神病人的收治任務,這裏的患者,全部是犯有殺人、放火等嚴重罪行的重型精神病患者,他們被稱爲肇事肇禍精神病人。雖然他們不承擔刑事責任,但需要接受強制醫療。這些特殊的病人管理難度大、自殺危險性高、出院機率低,一旦發病往往不管不顧,對於宋豔萍來說,醫療工作的責任之大、危險性之高、困難之多可想而知。可她卻從未退縮過,始終做着精神病人的守護者和指路者。
奉獻讓她不懼受傷危險
精神病人與其他病人不同,嚴重的精神病人不僅會說一些不禮貌、侮辱性的話語,有時還會做出一些衝動、危險的舉動。從醫18年來,宋豔萍已記不清多少次在實施治療的過程中,突遭患者大打出手,挨耳光、被抓傷、身體被痛擊……可她從不會過多地“保護”自己。
不瞭解的人經常會問宋豔萍:“你這麼瘦小,敢一個人進病房,不怕出危險?宋豔萍總是搖頭說“沒事”。在外人心目中“可怕”的精神病人,卻是宋豔萍眼中“可憐的病人”。在她的心中,那些思維混亂,甚至有時會做過激行爲的精神病人“首先是個人,他們其實是弱勢羣體,我不能和他們計較,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即使他們對她作出危險的舉動,宋豔萍的第一反應也是“病人是否安全”。看起來瘦小的她,其實很勇敢。
一次,就在宋豔萍爲一名剛收治的男病人進行各項檢查時,狂躁不安的病人不斷地掙扎,一揮手,就給宋豔萍來了一耳光。病人的下手沒有輕重,一巴掌下去,眼鏡被打飛了,頭嗡嗡作響。即便這樣,她卻一聲沒吭,忍着疼痛,撿起眼鏡繼續檢查。“外人可能對我們有些誤會,其實精神病人並不可怕”。還有一次,一名老病人,已經在宋豔萍這裏治療兩三年,平時對她非常信任。聊天的時候,病人突然站起來,抱住宋豔萍的頭就撞向桌子旁的窗臺。旁邊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直到宋豔萍的頭被撞了3下,纔將病人制止。事後,病人的家屬不停地向宋豔萍道歉,宋豔萍扶着自己被撞得發暈的頭,安慰着家屬:“我沒事,這是難免的,安撫病人要緊。”
一名警務急診病人被送到醫院,當天正是宋豔萍值班,由其負責接診。經瞭解,這名病人精神病復發,把自己和年幼的兒子反鎖在家裏,已經兩天兩夜沒吃沒喝。可是,到了醫院,病人卻緊緊地抱着孩子,就是不肯下車。宋豔萍上前耐心地安撫其,讓她恐懼的心靈得到舒緩,終於主動下車。治病和解救孩子,需要母子分離。宋豔萍根據經驗,請求家屬配合,分散她的注意力,終於救出了飢餓難捱的孩子。病人卻突然意識到兒子沒在她手上,頭不停地撞牆。說時遲,那時快,宋豔萍用自己的身體抵擋,以免病人受傷。如果當時沒有宋豔萍血肉之軀的呵護,病人輕則頭部負傷,重則傷及大腦。
關愛讓病人和家屬都信任她
“精神病人很敏感,一點點的刺激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很可怕的。”所以,每次去查房,宋豔萍都與病人近距離接觸,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病情,幫助他們逐漸康復。
一名入院多年、快70歲的老病人,因爲便祕,連續幾天大便不出來。用過各種藥,都無濟於事,甚至導致心絞痛發作。宋豔萍又爲這名病人進行了詳細的檢查,她發現乾燥的糞便堵在肛門口,無法進行灌腸,唯一的辦法就是用手摳出來。積攢數日的糞便被一點一點摳出來,散發處嗆人的異味,病人的子女受不了這個味兒,都向後退了幾步。宋豔萍好像沒有聞到,仍然專心地向外摳着,從頭到尾沒有皺一下眉頭。病人的痛苦解除了,家屬對宋豔萍非常感激。“沒什麼,這是我應該做的。”她平淡地說。這件事也讓全所其他醫生心靈受到強烈震撼,他們不再覺得尷尬,不再嫌髒嫌臭,遇到類似的病人,都會主動去服務。
“這樣的雷雨天氣,病人格外敏感,一定要多加註意他們的情緒。”宋豔萍立刻叮囑起身邊的醫護人員,“我們的工作就是睜大雙眼,找出任何可能導致病人情緒不穩定的蛛絲馬跡,然後把它消滅在萌發狀態。”異常的情緒首先出現在了病人胖劉身上,近30歲的他聽到雷聲後,突然抓起被子將自己矇住,邊哭邊喊着“救命”。宋豔萍馬上跑了過去,一邊用手輕摸着他的頭,一邊輕輕地說着“別怕”。隨後,宋豔萍又在其耳邊輕聲哼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幾分鐘後,胖劉慢慢止住了哭聲,也從被子裏鑽了出來。“兩年前,胖劉因爲母親的離世而大受打擊,患了精神分裂症肇事肇禍被送進來,他需要的是媽媽一般的關懷。”宋豔萍對六所所有病人的情況都瞭如指掌,他們的患病經歷、治療週期……就連每個人的生日她都一一記在心裏。
“小李,生日快樂,這是你最喜歡吃的巧克力。”宋豔萍微笑着向“壽星”小李送上了自己的祝福。靦腆的小李開心的接過巧克力咬了一口,調皮地朝宋豔萍吐了吐舌頭。與精神病人打交道的18年裏,宋豔萍不管忙閒,也不管自己身體和情緒好壞,總是給予病人最和藹熱情的笑臉,儘自己所能爲他們排憂解難。“他們是弱勢羣體,很多時候像孩子一樣,更需要我們的關愛。”樸實的話語,飽含着白衣天使沉甸甸的愛心。
無私讓她舍小家顧大家
第六治療所中共有210位男患者,其中最大年齡80歲,最小年齡16歲,用宋豔萍的話說,這些特殊的病人就是她朝夕相對的“家人”。
作爲副所長,由於科室任務最重,醫護人員緊缺,加班加點成爲再常見不過的事情。爲了工作,孩子從小自己上下學;孩子生病她簡單給點藥卻從未細心照顧;遠在山東老家的父親做手術,她也是咬着牙,硬是沒休假,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一年裏各種節日假日,宋豔萍從來都是搶着值班。六所內有一摞工作記錄本,每一本里面記錄了每個週六日、節假日來所內值班、查房人員的名字。近三年來,除了兩三天上面的記錄沒有宋豔萍的名字外,其餘每天,宋豔萍的名字都寫在第一個。無論翻開哪個記錄本,“宋豔萍”三個字總是出現在每天記錄的第一位。正是因爲不放心患者,所以越是到節假日,她就越要來所,把每個患者仔細看一遍,看到沒有任何問題,才肯放心離開。
有時候遇到病人突發情況,宋豔萍常常在病牀前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直到病人病情平穩。“守在他們身邊,我心裏才能踏實。”宋豔萍這樣說。全所的人都知道宋豔萍的電話一年365天不關機。“只要需要,可以隨時打電話給我。”有時候,因爲病人一點小事兒會在半夜裏把宋豔萍從家裏叫到病房;有時候,她到外地去學術交流,可心裏一直惦記着她的病人,一定要打電話詢問一番才放心。她的孩子常說:“媽,你快把咱家當賓館了。”
曾經有位住院多年的老人,年齡大、脾氣倔,雖然醫護人員都精心照料着他,可是有段時間因爲家裏出現變故,這名病人的情緒受到影響。開始不配合飲食、不聽從治療,導致水電解質紊亂,軀體疾病加重。看着病情不能好轉,家屬把怨氣都撒到醫護人員身上。宋豔萍瞭解情況後對身邊人說:“家屬的心情可以理解,我們要多體諒多擔當一點。”宋豔萍親自調整治療方案,按照病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合理用藥,吃飯時間,親自喂他吃飯;吃藥時間,每次都像哄小孩子似的,看着他將藥片一粒粒服下,老人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宋豔萍和同事們的誠意感動了病人家屬,還特意送來錦旗表示感謝。
在多年的基層工作中,宋豔萍始終發揮着一名黨員幹部的優良作風,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病房在她心裏就是一個大家,爲了顧大家,她捨棄了自己的小家。在她的帶領下,六所平均每年收治各類患者百餘名,診斷符合率、治癒好轉率達98%以上,無差錯事故的發生,曾榮立集體二等功、三等功。不僅如此,宋豔萍每年在門診的出診量達千人以上,每年參加天津市殘疾人等級評定200餘人次。她專長於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礙等精神疾病的診斷,在治療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積極參與10餘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和新藥、新技術的臨牀引進工作,先後在國內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