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金山,天津市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天津市疼痛學會常務委員、天津市針刀學會常務委員、中國疼痛康復產業聯盟天津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從事疼痛診治工作30餘年,在急、慢性疼痛診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擅長神經阻滯,骨關節臭氧介入及脊柱介入技術,治療各種骨關節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2010年曾以“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填補天津市空白並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榮獲2011年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一、幹事創業,他是公認的“拼命三郎”。
1982年7月他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天津市第一醫院麻醉科,成爲一名麻醉師。當時的麻醉師不被人瞭解,是名副其實的“幕後英雄”。作爲一名年輕醫生,他不圖名利,努力鑽研業務,虛心向上級醫生請教,很短時間內就掌握了麻醉常規操作,3個月之後就能夠承擔獨立值班,得到科領導及同事的認可。
1985年在李仲廉主任的帶領下開展了疼痛治療工作。當時,疼痛治療在全國大部分省市還沒有開展,處於起步階段。沒有經驗可借鑑,工作的困難可想而知。5年後,已經能熟練掌握急、慢性疼痛診斷及治療,並能獨立開展工作的張金山被派往健康報社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北京東華醫院協助開展疼痛診療工作。在此段時間,他通過開辦學習班、帶教示範,培養了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疼痛專業人員,爲疼痛治療的早期推廣、普及做出了貢獻。
雖然第一醫院疼痛治療起步較早,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疼痛治療方法很長時間內停留於簡單的神經阻滯上,沒有進步,落在了其它省市的後面。臨危受命,2006年張金山被任命爲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主持開展疼痛工作,一段振興疼痛事業的工作就此展開,他本人也克服了無法想象的困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對業務精益求精,他是病人的知心人。
疼痛科專業特殊,醫生大部分來自麻醉科,人員的短缺是必然的,作爲科主任不但要完成科室的管理、規劃、發展,更多的是參與一線醫生的工作,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還要抽出時間去疼痛工作開展好的醫院取經學習,節假休息日反而是更忙碌的時間。2008年第一醫院新院搬遷,藉此契機,疼痛科開設了病房。病房的開設爲疼痛介入治療技術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先期開展的骨關節臭氧介入治療使患重度退行性骨關節病的患者,部分免去了手術及關節置換的選擇,減輕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質量。之後相繼開展了椎間盤臭氧消融術,射頻靶點熱凝術、膠原酶髓核溶解術、硬膜外置管間斷鎮痛術等脊柱微創治療技術,期間不斷改進提高操作技術,將介入穿刺入路由椎間孔入路,增加了側隱窩入路,使射頻作用部位更接近椎間盤突出物靶點,作用更完善,效果更明顯。這段看似簡單的專業描述,其間卻包含了他所付出的辛苦,舉例講:膠原酶髓核溶解術是通過膠原酶溶解突出的髓核,但是,如果操作不當,誤入蛛網膜下腔,患者會有生命危險或者留下終身殘疾。因此,每個患者操作都是小心再小心,之後要反覆觀察病人,直到患者康復懸着的心才能放下,其中的艱辛及承受的心理壓力常人很難理解。
三、執着追求,他是普及除痛知識的先鋒
疼痛科發展時間短,沒有內、外、婦、兒科等有那麼久的歷史積澱,在很多人還不認識疼痛科的情況下,宣傳、推廣對於疼痛科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爲此他帶領科室通過各種途徑包括電臺健康講座、社區每週宣教講課進行宣傳推廣,並且成立了“學雷鋒醫療服務小分隊”宣傳於大街小巷,進行義診諮詢。通過以上推廣,讓更多的人瞭解了除痛科,認識到了疼痛也是病。知道有了疼痛該如何診治。
爲讓疼痛科能有更好的發展,他正在帶領全科同志開展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疼痛,爲更多的疼痛患者解除疼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