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周玉穎,女,55歲,本科學歷,中共黨員,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從事神經內科專業醫療工作32年來,她所堅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使其永遠保持着一名優秀醫務工作者兢兢業業的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績。
一、開展學科研究,引領技術前沿
多年來,她一直從事對腦血管病、脫髓鞘疾病及老年性癡呆的研究工作。在腦血管病方面,研究了原發性中腦出血、小腦梗死、老年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牀、CT與DSA特點,觀察了降纖酶與東菱克栓酶治療缺血性腦卒中近期療效,並對YL-1型血腫粉碎穿刺針在自發性腦出血治療中的應用研究作了詳細的報道,並於2002年在首屆全國顱內血腫微創清除技術臨牀應用研討會上獲優秀論文獎和該技術臨牀應用及推廣全國先進個人稱號,其組織開展的兩項科研項目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工作有了更深一步的指導作用。在老年性癡呆方面,發現腦外傷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同時發現老年性癡呆男女患病率的差異及原因。特別是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在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她作爲訪問學者專修老年性癡呆,對老年性癡呆的病理、神經遞質變化、神經電生理及神經影像學的新進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先後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積極參與並組織科研立項,其組織參與的科研項目填補天津市醫藥衛生空白,曾獲天津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應邀參與編寫了中國首個“額顳葉變性專家共識”、“中國老年人認知障礙診治流程專家建議”“癡呆門診建立操作流程”及“老年癡呆症就醫指南”。
二、身先士卒,不計個人得失,奉獻自我
醫生的工作責任重,壓力大,作爲一名科主任,她更承擔着許多常人不爲所知的辛苦。她常年沒有固定的休息日,更不要說節假日,只要是患者病情需要,她隨叫隨到,遇到危重病人更是親臨現場,守護在病人牀邊,待病情穩定後才離開,把全部身心都撲在工作上。2012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她剛從外地開會回來,顧不上身體的疲勞,立即投身到科室一名危重患者的搶救中,指揮搶救,協調工作,不知疲累。經過一夜的忙碌後,患者轉危爲安了,可是她卻病倒了,一連幾天的高燒、咳嗽,她被診斷爲肺炎,就這樣她只休息了一天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同志們勸她休息養病,她卻說病房的工作重要,那些危重患者讓她放心不下。爲不影響工作,她每天利用午休的時間輸液治療。2013年元旦前夕,她不慎跌倒,導致右上臂肱骨骨折,她帶病堅持工作,病房裏依舊日日見到她查房的身影。長久的勞累與壓力最終使她患上了橋本氏甲狀腺炎,即便是這樣,仍然沒有阻止她認真工作的步伐。
三、嚴於律己,關心同志,構建和諧團隊
工作中她一絲不苟,對科室成員在業務上嚴格要求,指導年輕醫生開展臨牀及科研工作。七年來每天的英語學習、週二的病例討論、週四的讀書報告會從未間斷。她嚴格要求大家,但在生活上,她卻關愛每名職工的成長。她隨身攜帶的小本上記滿了科內醫生的生日,愛人、老人、孩子存在的困難,誰有困難她總是第一時間給予幫助或送上關懷、安慰。在她的帶領下,科室始終堅持着“團結、創新、和諧”的科室氛圍,大家也習慣的把她看作一位既嚴格又親切的姐妹、長輩。
四、尊重患者,傾注愛心,解除患者病痛
行醫30年來,她牢記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宗旨,打心眼兒裏體諒患者的難處,處處爲患者着想。癡呆的患者不僅病程長,護理任務重,而且很多人存在精神症狀。記得一次門診,一名患者在就醫時突發精神症狀,揚手就打,家屬由於不理解疾病對患者以拳腳相加,周玉穎不顧患者對自己的傷害,幫助控制患者行爲,並不斷的用語言安撫患者及家屬的情緒。隨後她親自護送患者檢查,患者不能配合進行頭部磁共振檢查,她親自爲患者注射鎮靜劑,爲防止意外,她全程陪同,指導患者用藥和家庭護理,向家屬講述疾病進程,要求家屬理解患者患病的痛苦,尊重患者的人格。患者離開後她才發現自己的胳膊上已有多處淤青。
五、關注疾病,注重社會推廣
爲方便患者就醫,全面瞭解跟蹤患者病情,2006年環湖醫院在全國率先創建了認知障礙門診及2010年成立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心,由她主持的認知障礙門診連續三年榮獲中國老年癡呆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全國優秀阿爾茨海默病診治中心記憶門診”殊榮。她定期組織癡呆患者聯誼會,指導家屬開展家庭護理,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並關注羣衆對疾病的認識度,先後在電視臺“百醫百順”、“有嘛別有病”欄目進行癡呆知識的普及和宣傳,還在廣播電臺進行疾病知識問答。爲把宣教工作落實,提高民衆的認識,她堅持深入社區、養老院,爲廣大羣衆普及癡呆相關知識,讓更多的民衆受益,同時還對照料者進行心理輔導。
作爲一名醫生,她始終以盡己所能的幫助與救治患者爲己任,作爲一名科室主任,她始終以帶好、帶正一個團隊爲職責,奉獻自我,傳遞愛心,爲廣大醫務工作者樹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