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出通知 要求做好農村綜合改革(全文)
抓好六項工作建設和諧新農村--訪段春華
部分農業區縣:東麗 西青 津南 北辰 寶坻 武清 靜海 寧河 薊縣
北方網專稿(記者霍豔華):天津農村人口300餘萬,農村的和諧穩定,關係到本市的整體協調發展。爲了確保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本市各涉農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建立了長效促進機制,使農民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生活保障,切實感受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本市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積極扶持 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促進農民增收,首先要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近一年來,本市出臺了一系列保障政策,使農民減少了後顧之憂。
|
| 農民選擇放心農資 |
2005年啓動的農業生產資料連鎖經營進鄉鎮、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進村莊,農副產品進市場的“三進”工程,目前成效顯現。在今年春耕春種時期,已建成的490個農資連鎖經營點,共銷售各種化肥18萬多噸,佔全市農村總供應量的80%以上,買農資商品到農資超市,已逐步成爲農民的消費習慣。預計到今年年底,本市農村標準化的日用消費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連鎖店將達到1300多個。
市政府部署農村“三進”和社區“兩進”工作
天津“三進”工程取得新進展 農村城市化提速
“三進”工程成效:市場呈現五大變化 吸引大量農村富裕勞力就業
|
| 及時供應農資產品保障生產 |
本市對於農民生產的資金扶持,近年來也是不斷加大。據天津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120萬種糧農民在取得夏糧豐收的基礎上,又領到包括中央財政對農業生產資料增支綜合直補在內的4000萬元夏糧補助資金。而且從今年起,本市財政每年還將安排3000萬專項資金實施“三個一”工程(扶持每個低收入農戶發展一畝大棚或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業單元,建設“一個園”;培訓一人獲得一項專業技能證書,取得“一個證”;幫助一人非農就業,實現“一個工”),鼓勵扶持低收入農民自主創業。
120萬農民領到夏糧直補款 每畝補貼40元
每年3000萬專項資金幫扶低收入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金融監管機構和涉農金融單位不斷加大支持本市新農村建設力度。天津農村合作銀行以農村信用工程爲載體,自2003年以來,已累計投放農業貸款638億元。在提升小額農貸品牌上,他們強化了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動態管理,對信用好的農戶,給予貸款利率下浮、擴大授信額度等優惠政策,並在授信額度內,簡化貸款手續,及時發放貸款,確保不誤農時、不誤生產經營、不誤生活消費。對有市場、有效益、有前景的優質涉農企業,提供“貸款+承兌+貼現”的綜合金融服務。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在不斷加大對農業客戶信貸投放的基礎上,積極打造“綠色家園”貸款品牌。截至8月底,審批“綠色家園”貸款項目49個,金額54.5億元,已經發放貸款53.7億元。此外,他們還與東麗、津南、北辰、塘沽、大港、薊縣等10個區縣政府簽署了“綠色家園”貸款全面合作協議,協議總額度爲170億元。同時,各金融機構也放寬了貸款條件,擴大了農戶小額貸款扶持領域,對農戶興辦小運輸、小加工、小商貿等家庭二、三產業予以扶持。
金融和綜合經濟系統發揮作用 服務新農村建設
天津農村合作銀行成立 戴相龍爲銀行揭牌
全面保障 改善農民生活質量
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農民生活也得到了保障,日漸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加註重生活質量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
| 農民通過網絡接受遠程教育 |
今年,本市全面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教學裝備升級工程”,目前建設進展順利,35所農村中小學改擴建完成,更多的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服務。同時,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確保了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到位。而“大學生志願服務農村計劃”,鼓勵了更多師範院校高年級學生到農村地區學校實習任教。“351”工程自2004年啓動至今,參加培訓的農民累計已達73萬人,初步建立了以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網爲核心的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公共平臺。
六項長效機制支持農村教育 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
建設新農村 提升農村教育水平提高勞動者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紅證”培養知識型農民
農家娃實現網上聽課 天津市農村教育走向信息化
組織240餘名城區優秀教師 爲農村教育“輸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繼續推進。今年,參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達到120.5萬人,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試點區縣由8個擴大到9個,覆蓋面達到80%,完成了6所區縣級醫院和37所鄉鎮衛生院的改擴建任務。據介紹,本市還要健全農村三級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規範農村醫療服務,讓患病的農民都能看得起病、治得好病。同時,加快區縣計劃生育生殖服務中心建設,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
天津: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構建和諧新農村
張愈: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農民看病不出村 天津將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施惠萬戶千家
|
| 醫療保障制度讓農民不再因病返貧 |
逐步建立符合實際、具有天津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今年,公共財政的補助標準在原有標準基礎上翻一番,全部落實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提高補助標準,使貧困羣衆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完善了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除此之外,據農業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本市還將繼續加大支農、惠農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力爭年內出臺農村養老保險政策、農業保險政策、新農村建設資金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貼息政策、宅基地換樓房政策和村級政權建設政策等等。
天津:帶着深厚感情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讓農民安居樂業
“十一五”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讓百姓老有所養
各項政策的順利實施,使天津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鄉發展進一步協調。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本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4960元,同比增加467元,增長10.4%。目前,本市農民人均收入已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在2006年9月發佈的我國首部《城鄉創新發展藍皮書•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2006)》中,本市新農村建設起點評價綜合得分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與北京、上海並列第一層次。本市的城市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基本協調一致,顯示出新農村建設的較高水平。
天津農村小康實現程度近70%
天津農村大步邁向全面小康 位居全國第三
天津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改善 吃住行檔次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