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節臨近,具有民族特色的香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熱銷,香包用五色絲線和碎綢布縫制,內裝混合有中藥材的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新華社
從春秋以來的2000多年,端午節的內涵遠不只是吃,它更是精神層面的節日,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願——
有人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現代人所淡忘,主要是由於它們的主題都是吃:元宵吃湯圓、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以至物質生活豐裕後,吃顯得不再那麼重要,節日因此變淡。
其實端午節的精神內涵遠不只是吃。從春秋以來的2000多年,端午一直是民間防疫祛病、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節日,它更是精神層面的節日,寄寓了人們平安和順的美好心願。
多少端午習俗已被忘懷
山東省直機關的公務員盧露今年36歲,說起自己童年的端午節,她十分向往:『在端午節的記憶裡,除了有滾滾的麥浪,在原野上空鳴叫的布谷鳥,酸甜的麥黃杏,散發著淡淡清苦的艾草,更多的還有作為孩子受到關照的欣喜:一早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系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是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就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衝走,災病也就隨著被帶走了。』
譚尚水退休前是濟南一家刊物的編輯,他說,在膠東一帶,端午節這一天孩子們都早早起床,趕在太陽昇起之前,到田野去采集露水,用露水洗眼睛,據說可以不得眼病,耳聰目明。女人們則在頭天晚上給自己的孩子縫制香囊,裡面裝上香味濃烈的香料,用以護佑弱小的生命。
『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宋代詩人戴復古的這首《端午豐宅之提舉送酒》描述的也是端午即景:夏雨蕭蕭,榴花照眼,人們忙著用菖蒲葉泛酒。在有的地方,人們將菖蒲葉子與艾草結成束,入夜焚燒,用以熏蚊蟲、祛邪氣。
民俗專家、泰山學院蔣鐵生教授對記者說:『不同地域的民眾過端午節有著不同的習俗,這是文化互釋性的體現。習俗雖然不一,但其文化指向是一樣的,都是祈願平安、驅邪避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