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中國建設成一個旅遊強國,是國家旅遊局2000年初宣佈的未來20年的奮鬥目標。在過去的7年中,旅遊業成績顯著,旅遊產業規模得以迅速擴大。目前,中國在世界旅遊業的排位已躍升到第4位。但是要使旅遊大國轉變爲旅遊強國,無論從思想認識上,還是從實現途徑上,我們還需要付出許多艱苦的努力。
我國旅遊業正處於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世紀新階段,既是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戰略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世界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較快發展,全球化、區域化合作的日益深化,促進了我國旅遊業的加速發展,我國作爲世界旅遊大國的形象日益鮮明,在全球旅遊界的綜合影響力顯著增強。隨着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人民生活需求加速向物質與精神並重轉變,休閒消費的大衆化時代正在加速到來,旅遊業發展面臨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爲世界旅遊強國,是全行業在世紀之交提出的奮鬥目標。當前,加速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促進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進一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由滿足基本需求向強化服務質量轉變、由經濟功能爲主向經濟社會功能並重轉變,切實推動旅遊業又好又快地發展。當前,旅遊業尤其需要從戰略發展的高度關注以下問題:
旅遊強國指標要進一步科學化
2000年,國家旅遊局面向21世紀研究提出的旅遊強國目標,主要參考了世界旅遊組織的一項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爲世界上第一位的旅遊接待大國和第四位的客源輸出國”。除此以外,旅遊強國指標還應有哪些具體內容,一直是旅遊業界十分關注的問題。
目前,旅遊業界對旅遊強國指標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對旅遊大國特徵的認識水平,往往把發展規模、在世界排位,以及接近上述預測作爲對躋身旅遊強國程度的判斷。對於世界旅遊組織的預測,我們應予關注和重視,把它作爲一項重要參考,但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預測不等於一套完整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也不宜作爲衡量我國成爲世界旅遊強國的單一指標。
從全球公認的旅遊強國的情況看,衡量的指標是比較寬泛的、多元化的一些數據。既包括了旅遊總收入佔GDP比重、過夜旅遊接待和旅遊創匯的世界排位,還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數據指標。從WTTC每年發佈的旅遊發達國家的統計數據看,包括美國、西班牙、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在內,不管其旅遊經濟規模是多大,相同的許多項指標占了全國總份額的10%以上,例如,旅遊收入佔GDP的比例、旅遊就業佔的比例、旅遊投資佔的比例、旅遊稅收佔的比例、旅遊出口佔的比例等。這說明,旅遊業發達與否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而不在於單項指標有多大。
近年來,海外人士十分關注我國經濟發展,對強國標準也多有探討,對我們理解旅遊強國有一定的借鑑。例如,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中國應爲“盛世”做好準備》(2004年11月)的文章,認爲強國不應是單一的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GDP水平,而應是一個複合型的指標體系,包括人民生活、教科文衛、思想文化等領域都應處於領先地位。
信息產業是旅遊產業的近鄰,都是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建設強國問題上有一定借鑑性。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和單項產值的世界排位已超過了旅遊產業,但距信息產業強國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以年產9300萬臺電腦、4.8億部手機的規模,成爲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二大國,但世界各國公認的《全球信息技術報告》將我國排在全球信息化水平的第59位。排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典、新加坡,雖產出規模小於我國,但技術創新和綜合競爭力明顯高於我國。從我國旅遊業發展水平看,我國入境旅遊總量已經超過英國、德國、奧地利、加拿大,但綜合素質和競爭力還不夠強,這也是主要差距所在。
因此,旅遊強國目標是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既應具有橫向的可比性,更應能夠反映綜合產業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