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PI全年漲幅有望“前高後低” |
CPI:全年漲幅有望“前高後低”
似乎沒有哪一樣商品漲價,能比糧食漲價更讓人敏感。
世界銀行近期發表的報告稱,截至今年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上漲了83%。全球糧食危機,被不少國家看作是比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資本市場風險更嚴重的威脅。
“手中有糧心不慌”,迄今國外糧價飛漲還未對我國糧食安全和國內糧價產生明顯的衝擊。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月份國內糧價同比上漲5.7%,2月份上漲6%。糧價上漲表現出溫和性、結構性和可控性等特點。
然而,今年一季度我國物價總水平上漲仍創近10年來的新高,達到8%,漲幅比上年同期高5.3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依然是居民消費價格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專家徐連仲分析說,一季度價格較快上漲的原因首先是2007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影響。同時,新年和春節一般處於價格高峯期,南方罕見的雨雪災害也對一季度價格總水平上漲產生較大影響。
食品板塊在我國CPI的統計中,一直佔據最大的權重。而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近期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我國肉、蛋、菜、糧食等價格自3月份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和盤整。農業部最新發布的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3月份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環比下降11.3,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環比下降14.1。
“作爲一個世界貿易大國,國際上大宗農產品對我國物價上漲的‘傳導性’越來越強。但我國經濟基本面仍然總體健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專家認爲,在市場調節和國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隨着食品價格上漲接近頂點,我國物價上漲勢頭正在趨緩,全年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
農業部的有關調研顯示,農產品漲價主要來自成本推動和產後各環節加價;在農產品產銷鏈條中,農民投入多、耗時長、風險大,但獲得的利潤相對較少。
居安思危才能防患於未然。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增加之際,糧價上漲給世界各國敲響了警鐘。數據表明,我國糧食自給率10年來一直穩定保持在95%以上,但糧食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努力增加生產,控制糧食出口,限制玉米深加工,加快健全儲備體系成爲必然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