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將整個中國變成了灰色:以汶川為中心達十萬平方公裡的眾多住房、工廠、校捨坍塌,無數鮮活的生命被永遠地壓在了廢墟下。夫妻陰陽相隔,老人痛失愛子,孩子成了孤兒……
超乎可以承受的傷痛,在瞬間襲來時,我們有理由哭泣,哭泣在此刻決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我們最真實的表情,最直接的情感宣泄。面對災難,我們不會忘記,是解放軍、武警官兵和醫護工作者,把一個個生命從死亡線上拯救回來;不會忘記,自帶食物和水,自費前往災區援助的志願者們;也不會忘記,冒著酷暑排隊獻血、省吃儉用捐錢捐物的普通百姓……
一切告訴我們,要好好活著。所以我們要學會堅強,因為生活還在繼續。堅強地活下去,是每一個生者對於逝者最大的慰籍。走過苦難,生命的價值纔更加熠熠發光。擦乾眼淚,讓我們向前,慢慢走出困境,走向一個重拾歡笑的明天。
5月17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博峪鄉陽坡村村民王世友,含著熱淚站在受汶川大地震影響倒塌的自家房屋前。新華社記者聶建江攝
5月14日,兩名四川省德陽市婦女在東汽體育館前的塑膠操場上找到遇難學生的遺體後悲傷不已。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攝
5月16日,一名四川省北川縣男子在北川曲山小學因失去孩子而流淚。 新華社記者 高學餘攝
5月15日,在四川省青川縣紅光鄉的地震廢墟上,一位村民因家毀和3位家人生死不明而哭泣。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攝
新華畫刊: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5月15日,四川省青川縣一位母親為在地震中遇難的兒子諶煜友的遺體擦去灰塵,諶煜友的爺爺哭倒在一旁。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5月13日,在地震中脫險的兩個女孩哭泣著從四川省北川縣城中走出。 新華社記者 楊磊攝
5月15日,四川省青川縣木魚中學學生白妤蔓的父母(前)在女兒的遺體前悲痛萬分。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5月15日,在汶川大地震中痛失孫子和兒子的四川省青川縣老人和媳婦悲痛欲絕。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5月18日,四川省青川縣蒿溪鄉的馬朝英(左)在前來接她離開家鄉的車輛前淚流滿面,不願離去。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5月19日,青川縣人武部部長袁世聰一提起兩位逝去的親人,就止不住地流淚。
硬漢袁世聰在地震發生不到20分鍾,就帶領全城第一支救援隊伍出現在廢墟救人。當他得知自己母親和侄女被埋家中後,三次路過她們被埋現場,卻都因緊急任務無法停留,最終她們都在地震中去世了。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5月18日,兩名在場人員見到在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四川瑩峰實業有限公司職工嚴娣仙悲痛欲絕的情景流下眼淚。 新華社記者 周文傑攝
5月18日,空降兵某部部隊長王維山在安慰四川省什邡市麻柳坪失去親人的12歲女孩李佳,為她擦去眼淚。新華社發(沈玲 攝)
5月19日,一位女青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為汶川大地震遇難同胞默哀後失聲痛哭。 新華社記者 薛東梅攝
5月20日,在距離災區最近的國家級重點醫院華西醫院裡,一對母女在病房裡聊天。69歲的女兒(左)在地震中未受傷,這些天來她一直陪伴在受傷的88歲高齡母親身旁,囑咐她好好養病。新華社記者鄭悅攝
5月16日,四川江油縣公安局女民警蔣小娟在安置點為一名孤兒喂奶。
蔣小娟義務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災區孤兒喂奶,卻『狠心』把自己纔6個月大、同樣需要母乳喂養的孩子交給父母照料。她的舉動給了在場的受災群眾極大的鼓舞和信心。新華社記者李曉果攝
5月19日,四川省青川縣孔溪鄉青鋒村的受災群眾在領取賑災大米,從他們的笑容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新華社記者 陶明攝
5月20日,躺在廣元市中心醫院病床上的堅強女孩何翠青露出笑容。
5月12日,四川省青川縣木魚中學初一13歲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捨,意識到地震時卻跑進宿捨,將十多名還在午休的同學從床鋪上搖醒逃生,自己卻因失去最佳逃生時間,50個小時後纔被救援人員從廢墟中救出,由於重物長時間擠壓肌肉組織壞死而永遠失去了右腿。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5月22日,汶川大地震整整十天之際,受災兒童在四川省綿陽市受災群眾安置中心和心理輔導老師一起綻放笑容。他們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正逐漸擺脫地震給幼小心靈帶來的陰影,開始健康地面對新生活。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5月19日,受災群眾在安置點四川省綿陽市九洲體育館內排隊領取晚飯。這個安置點共有3萬多名來自北川和安縣等重災區的災民。一些重拾信心的災區群眾有了些許笑容。新華社記者裴鑫攝
5月20日,南京軍區第85醫院救災隊的醫護人員笑著抱起16日在災區出生的新生兒張弘揚,旁邊是他的母親。 新華社記者 姜帆攝
(本文來源:新華網 )